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10]

(2011-07-05 08:42:21)
标签: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10] 作文训练方案设计[10]
哦,天哪!

    (一)训练内容:文章的意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二)训练目标:

    1.了解意境的基本含义以及意境的构成。

    2.理解“意”和“境”的关系及其对于文章的意义。

    3.学会运用假造“意境”的原理提高文章的表达水平。

    (三)训练方法:文本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

    (四)活动程序:

    1.教师引导谈话:当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结构安排基本合理、语言比较个性化以后,写作的追求就应该向更高的标准提升了。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算高水准作文呢?这是我们这次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比较阅读1:比较下面两首诗的异同。

雪                        江雪

张打油                     柳宗元

江上一笼统,                 千山鸟飞绝,

井上黑窟窿;                 万径人踪灭。

黄狗身上白,                 孤舟蓑笠翁,

白狗身上肿。                 独钓寒江雪。

    学生阅读,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小结:两首诗都写了隆冬雪景图,两首诗都主要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形容雪之大,生动、形象;《江雪》还用了夸张手法。但二者的寓意相差却很大,《雪》落笔于雪、指向于雪,只有眼前的景物,因而不能给我们带来对人生的思考,属于较浅层次的立意,人们将其称为“打油诗”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江雪》不仅雪景写得生动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特立独行的品格,其立意就比打油诗要深刻,内涵要丰富。联系起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及他和他的朋友在官场上的遭遇,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不过是借雪钓图来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境而已,有人将它当作藏头诗来读,认为诗中表达了“千万孤独”,诗中的一切是现实生活的虚化。

    写的景物是相同的,但诗歌的价值却大相径庭。如果我们把描写的景物、画面称为“境”,把表达的内涵称为“意”,这两首诗的比较结果可以概括为“境近意异”。

    3.比较阅读2:比较下面两首诗的异同。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冰心的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学生阅读,讨论,根据“意”和“境”的概念发表自己看法。

    教师引导小结:两首诗描写的画面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

                  两首诗表达的含义是否有相近之处?请加以分析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的异同:境异意近。

    活动小结:通过上面两组比较,同学们可以从中概括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一篇文章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文章的优劣高低,关键在于文章的“境”与“意”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否相称,也就是虚实搭配是否得当。

    4.“意境”的创造:虚实相生

    从写作方面讲,“意境”的创造主要是虚实关系的处理;从阅读角度考虑,还涉及我们所写的东西能够引起读者什么样的联想和想象——通过作者的文字,让读者产生丰富的再创造,是每一个写作的人追求的目标。可以这样说,作者写下的文字是实的,而引发读者思维、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虚的。虽然作者无法左右读者的大脑,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预测读者看了文章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讨论:如何做到虚实相生?学生尝试性发言。

    (1)材料分析:我们正在诵读《论语》,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好理解。老师把我们带回到孔子生活的年代,让我们去听仲尼先生讲学。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问题?(时代在发展,人的生活内容和思考的问题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僵化地理解古人的言论,那该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啊!)

    小结:把事件发展的场景加以虚化的方法,可以凸显的关键要素,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情境”。

    学生尝试运用。如让街头的疯人在夏天穿上棉衣,在冬天穿上单衣,一可以显示其疯,二可以表现作者对其态度和情感。

    (2)材料分析:一个乞丐,一天没讨到像样的食物,晚上在桥洞里饿得头脑发昏。请你想个办法让他吃上一顿海鲜大餐。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有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好直接表达,或者某些愿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我们可以借助梦境或者幻想进行变形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现实的各种限制,变得自由而灵活。这种方法叫做“梦境幻觉”。

    学生尝试写一个梦境或者幻觉。师生点评:运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内涵?效果如何?

    (3)讲解: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发展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必按照时空顺序一点一点走过来,我们可以让人物或事件由眼前跳回过去或者跳向未来,也可以从某个特殊的时段展开,然后再进行组接,这很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这种方法叫做“时空跳转”。

学生尝试运用“时空跳转”,并说说运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4)讲解虚拟延伸:有时事件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虚拟让它继续发展,从而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使读者从中看到作者的用意,产生强烈的震憾。最典型的莫过于《孔雀东南飞》,两个主人公都已经死去,故事至此可以打住,但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让他们化作一对鸳鸯鸟日日夜夜地相向和鸣。是表达彼此的爱恋,还是表达对那个社会的控诉?或许兼而有之。让人觉得无尽的情绪在这和鸣声中越来越浓。

    (5)材料分析:刘以鬯《打错了》中的事件可能发生吗?这篇小说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通过荒诞的手法让人不能不对生活中的一些偶然事件进行反思)

    小结:让两个完整的故事重新组接,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以此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的方法叫做“事件重接”。

    5.写作训练:请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作《那时候》。

   阅读与借鉴

冬日即景

王厚成

蚊子之死

    一只蚊子被谁拍死在洁白的粉墙上,肢体完整而清晰,那放射状的姿势让人仿佛听到拍击时咔嚓咔嚓的断裂声。看得出,它不曾吸过任何动物的血,而且即使没被拍死也不会再吸血,毕竟已经是初冬了,它的死期不远了,气温低得让它连飞的力气都没有了。——也许飞的力气还有?只是失去了飞的愿望。

    它的死,不是因为伤害了什么人。它的死只因为它是一只蚊子。它是为它的类而死的。

风干的浆果

    一串浆果挂在枯叶稀疏的枝头,灿烂的阳光下,个个鲜红得像儿童扎破指头冒出的血珠。走近了才发现,它们鲜红的皮肤上全是皱纹——原来它们已经干瘪了,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可是那颜色实在红得可爱。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它们,也没有鸟雀来啄食。

    为它们叹息了一番。……突然发现我错了,那干皱的皮肤里包裹着的,不正是种子吗?种子不就是睡着的生命吗?

    我仿佛听到了明春这些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的声音,仿佛闻到了夏季的暖风吹来小树开花的芬芳,仿佛看到秋日里更多的浆果鲜艳地挂在枝头……

    之后呢?如果没有人来采摘,没有鸟来啄食,它们依然要干瘪在那里。它们忙碌了一年又一年,似乎就是为了证明:有一种浆果很美丽,但不能食用。

    1.文中描写了两个画面,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虚写?你觉得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011.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