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方案设计[8]
标签:
作文教学教育 |
分类: 写作探路 |
(一)训练内容:文章的立意·三人原则
(二)训练目标:
1.了解写作对学生思维的基本要求,探讨思维深度的衡量办法。
2.理解“三人原则”的内容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3.学会运用“三人原则”深化思维,梳理文章的层次。
(三)训练方法:生活激活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活动程序:
1.定向引入:如果说联想及“联想流”考查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宽度和速度,那么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指向的则是思维的深度。
2.讨论话题:思维的深度能不能测量?应该如何测量?
(1)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分析学生发言中的关键信息。(预计学生讨论结果会很混乱,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2)材料分析:作文《善待
问:请问你准备“善待”什么呢?
答:(学生略加思索)动物。
问:什么动物?
答:(不太负责地)昆虫吧。
问:什么昆虫?
答:(应付地)蚂蚁吧。
问:什么地方的蚂蚁?
答:(思考一下)奶奶家小院子里。
问:蚂蚁在做什么?
答:扛东西。
问:扛什么东西?哪里来的?自己找的,还是你丢给它们的?
答:(无奈地)我丢的。
问:丢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丢?
答:(感到有些无聊地)我觉得好玩呗。
问:蚂蚁是不是也觉得好玩?
答:不知道。
问: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蚂蚁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答:(不加思索地)有点激动,又有点害怕。
问:蚂蚁激动或者害怕是什么样子?你为什么说要善待这些蚂蚁?
……
问题1:这组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2:你觉得对话涉及哪几方面内容?
(写什么东西、蚂蚁和人的情感、善待蚂蚁的原因)
小结:不论写山写水写花鸟,其实文章的最终目的还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山水花鸟不过是人的思想或者情感的承载物而已。根据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可以将上面的讨论概括为以下几个词语——事件、情感、善恶。而人对事件思考的深度正是由涉及的层面来衡量的,我们可以把这把尺子表述为:人行→人心→人性。
3.讲解“三人原则”:
(1)图示:
“人行”是指人的行为,包括行动、语言等表现出来的具体内容,这是对人生较浅层次的观照;对应的评价指标是“是”与“非”,通俗地说就是某人的言行对还是不对。小学生的作文大多建立在这个层面,诸如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叙事清晰、曲折,都是对这一层面的评价。
“人心”是指人的思想和感情,当然也包括心理活动,这是指向人生的精神层面的;对应的评价指标是“美”与“丑”,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社会的公共道德标准,符合的程度如何。中学生的作文大多会建立在这一层面,像感情细腻、思想深刻等,都是对这一层面的评价。因为人的言行是受思想和感情支配的,所以这个层面的文章表现的人生问题就要比单写“人行”的文章深刻许多。
所谓“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形成的基础,是人的言行产生的动因;对应的评价指标是“善”与“恶”。这样的文章反映的问题指向的是人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揭示的是人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因而它属于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层面的问题。因为它的层次更深,因而也更能解释许多文学现象,例如为什么这个人物一定是这样的命运?为什么他的思想感情要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为什么坏人也会有一些善念、也能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一般来说,在审题立意阶段,我们的思维方向是由浅入深的,即从现象到本质。面对作文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件,明确事件的过程和细节;然后去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人的什么思想、什么情感,即是在什么思想或情感的支配下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最后对照法律、公德等社会价值取向判断其性质。
4.理解性练习:
当一项规则无人看守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假如你面对没有警察的红灯、苦苦哀求的乞丐、正在作案的小偷,你会如何处理?请从三个情景中任选一个,把你的理解、心情、可能采取的行动写下来。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组内交流写作情况,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
师生评价。评价指标:
(1)表达的内容达到了哪个层面。
(2)表现方式是否具体生动。
(3)不足之处是什么,应该如何修改。
5.课堂小结:
“三人原则”既是我们挖掘主题和表现主题的思维方向,也是我们判断作文立意深刻与否的标尺,即当文章的立意确定下来以后,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来衡量所表达的主题处于“人行”、“人心”、“人性”的哪个层面,写作落笔于哪些层面,粗略地说,立意的层面越接近“人性”层面则主题越有深度,而落笔越接近“人行”层面则表达越具体、生动。
在文章展开的过程中,“三人原则”还是文章层次安排的依据,一般来说,文章的展开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进行的,这样的层次性可以在整篇文章中体现(纵式结构的文章),也可以在段落中体现(往往整篇是横式结构而局部是纵式结构)。由此可见,只要理解了“三人原则”,便解决了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的深度与层次性问题。
板书:
“三人原则”的意义
6.写作训练:请按照“三人原则”的要求续写下列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正在路边玩耍,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跑去摘李子,只有一个叫王戎的小朋友站着不动,有人奇怪的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路边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而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同伴听了,拿到嘴里一尝,果然是苦的。
◎阅读与借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远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整日惦记着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着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人们对待生命如何?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杞人忧天光明。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建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避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作者在文中说“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为什么善良的海伦要这样说?
2.请你体验一下,假如真的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你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