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价值判断
标签:
教研随笔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鹬蚌相争》课例分析
哦,天哪!
教学中的“问题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即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主要表现为可供课堂研究的“问题串”;二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随着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问题化”已经逐步形成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的展开形式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形式,而是以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生成问题)的问题引导的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构成的活动链,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不够、目标确定不够准确、对学生接受程度的预测有偏差,出现了“问题”太琐碎、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对“问题”的价值进行讨论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下面以南巷小学卢春梅老师讲授的《鹬蚌相争》一课为例,探讨一下“问题”的价值。
课堂流程简析:
一、导入
1.教师出动物谜语给学生猜。
[这个环节很有意思,一方面活跃了气氛,另一方面在暗示学生学会捕捉动物的特征。这种气氛调节比“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师来听课,大家能不能好好表现”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2.教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寓言故事。学生发言。
[这个小活动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进行了确认。]
3.教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观察字的写法。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鹬”和“蚌”的特点。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读生字词。齐读。学生说说“弱”的写法,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组词,找出反义词。
2.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为:鹬蚌为什么相争、怎么相争的、结果如何。
[这个环节不仅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而且使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抽象的认识,即“为什么”、“怎么样”、“结局如何”,为下面的阅读确定了思维方向,属于学法指导类问题。]
三、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是写鹬蚌“怎么相争”的?学生读课文。
2.自读2-3节,划出描写鹬和蚌行为的语句,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自己划出的语句。
[上面这两个任务都是找出文中相关内容,解决的问题也是同一个,但提法不同,要求也不一样:第一个活动是指导学生速读课文,了解大意,是个体行为;第二个活动则是找出具体的信息点,要求学生先动手,再动口,是小组行为。]
3.学生试读“用尽力气”,要求学生想象相争的画面,说说“用尽力气”的意思。
4.对鹬的行为蚌有什么反应?学生读出相关语句,要求表现出“得意洋洋”的神情。
[这两个任务是朗读指导,通过朗读体会鹬和蚌的神态,感受二者的心理。这样的阅读指导在语文课上是经常使用的,但是很多老师提出的词语让学生无法“表现”,比如通过“瞬息万变”读出“变化快”就很困难,而通过“泛”、“涌”读出“酸涩”,通过“溢”、“漾”读出读出“笑意”简直无法做到。我们经常说,老师交给学生的是问题而不是难题,这些做不到的事情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再努力也没有用,因此是个没有价值的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对老师怀疑,因为老师自己也做不到。]
5.师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重复三次,让学生逐步熟悉课文内容、体会双方的语气、感受双方的心理。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对话。小组展示读的水平。
男生女生分角色齐读鹬和蚌的对话。
[这个环节卢老师是花了大本钱的,朗读方式用了3种,而师生对读竟然一口气用了3次!教师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投入这么大呢?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是全文核心内容,体现“相争”,是为下文的结局作铺垫的,如果不把这一部分处理到位,渔翁得利就显得太平淡。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看,这一部分的描写手法比较多,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很精彩,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材料。从课堂活动方面看,这一部分很好展开,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编成课本剧,甚至促使学生可以生成更有趣的问题——鹬的嘴巴被夹住了,它怎么说话呢?蚌一说话,鹬的嘴巴不就可以逃脱了吗?由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之间的关系讲解。课堂上学生没有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主动提出来供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鹬蚌相争的动作,完成板书:鹬
6.鹬和蚌为何要如此相争?结果如何?
学生试作回答,提读文中语句,齐读相关语句。
说说“喜笑颜开”这个成语的大意。渔夫喜笑颜开的原因是什么?请说说渔夫的心理活动。学生发言。教师完成板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7.此时,鹬和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发言。
即使没有渔夫捉住它们,相争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学生发言。
[这个问题属于阅读延伸,是用完形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问的方式也很适合学生回答。]
如果你是鹬或者蚌,你会怎么办?你想对鹬和蚌提点什么忠告?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寓言的启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个问题依然属于阅读拓展类,但是指向和上一个问题明显不同,不是指向文章的局部内容,而是指向文章的主题,指向德育渗透。学生做阅读题经常搞不清楚题目要求完成什么,因为看上去命题方式很相似,比如同样用文中语句命题,可以指向语言,可以指向结构,也可以指向表达技巧。因此这个问题对训练学生理解提问的意图很有帮助。]
四、阅读拓展
1.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自己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摩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讲了一个故事,赵王就决定不攻打燕国了。
问:苏代讲的是什么故事?学生齐答。
教师小结:小寓言,大道理。请齐读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又是一个一石二鸟的活动,一方面介绍了寓言的出处,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寓言作用的认识。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此处可以把寓言的原文出示一下,不求学生读懂,目的是给学生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心理准备。]
2.试说说你知道的8个字的成语。学生发言。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寓言故事。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这道课后作业既达到了促使学生积累成语的目的,又增加了他们对寓言的了解。因为学生在发言时说了不少8个字的成语,可以肯定他们搜集的绝对不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个寓言——举之轻而得之厚。]
五、完成课堂练习。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如何来判定“问题”的价值呢?角度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对“问题”进行衡量:
1.“问题”对于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很多教师也是以“问题串”引领学生学习活动的,但是由于“问题”与教材的契合度不好,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研读教材,凭着主观印象回答,比如把“哪些句子是写鹬蚌‘怎么相争’的”改为“文中是如何描写‘鹬蚌相争’的”,问题就由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变为概括文章内容了,达不到对文本语言进行归类的目的。
2.“问题”与学生学情的适恰程度。“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供学生研讨、解决的,不是为了难为学生,如果每个问题学生都无从下手,学生就会知难而退,探讨的积极性会受到挫折;相反,如果问题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又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这个度是不太好把握的。而卢老师设计的问题非常恰当地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应。比如说“鹬和蚌会想些什么呢”一问,如果改为“请你说说鹬和蚌的心理活动”,就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3.“问题”提出的时机是否恰当。我们之所以把一堂课中的问题称之为“问题串”,就说明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个顺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在学生的认知尚未得到充分铺垫的情况下提出来,就会让学生莫名其妙,不知如何下手。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喜欢把几个问题同时抛给学生,就属于不懂得提问时机。试想,如果卢老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就把“鹬蚌被渔翁捉住后会想些什么”、“你想给鹬蚌一些什么忠告”之类的问题抛出来,学生在阅读时该如何对文本进行梳理?
4.“问题”是否具有完整性。谁都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解决一方面学习内容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完整地引领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于是课堂上不断地发问,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有一次听一节高中语文课,讲的是一篇文言文,就为了让学生说出一段文章的大意,老师就提出了十几个问题,让学生和听课人不胜其烦。综观卢老师这节课,所提的问题数量并不多,但每个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梳理文章思路时设置1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鹬蚌相争情景时设置2个问题,弄清相争的结果时1个设置问题,想象力训练时设置2个问题(其中1个同时服务于理解文章主题),理解寓言的作用时设置1个问题;如果把课后作业也算在内,一共不过八九个问题,几乎是一个问题解决一项阅读要求。
“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适时适量、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考、是否有利于推动课堂活动的展开,是每一位教师对教材进行“问题化”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在谈“洗课”的时候谈到过“洗问题”,这篇文字算是对“洗问题”的具体说明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