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在研究中发展

(2011-04-11 11:19:36)
标签:

教学思考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问题”在研究中发展 “问题”在研究中发展
——《关于语文学科“问题学习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哦,天哪!

  任何人、任何工作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相应的成果。这一点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中的一个个难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但是,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系列研究,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解决的问题
  2009年下半年,市教研室着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8月29日,市教研室孙朝仁主任在墟沟小学举办了专题培训会,在讲解“有效教学管理的标准时”,专门阐述了“基于问题的管理”,引起了我对于一些教学和教学管理现象的反思。
  在“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初期,尽管我们提出了教学模式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个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但由于海滨中学的生源质量较差,各学科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因而课堂交流展示环节便遇到了很大阻力,而这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其它环节就不得不回到原来讲授和提问相结合的旧的课堂教学状态。一次上课时,学生又没有可以展示的自学成果,迫使我临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改学习成果展示为自学问题展示,终于让学生改变了无话可说的现象。但这还只是一些个案,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
  2009年9月22日,市教研室宋恩辰老师为海滨中学教师作了《基础是夯实的吗?》理论讲座,提出要“把握学习的起点,讲究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并进一步指出“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学质疑”和“交流展示”。这次讲座进一步将海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尖锐化,同时又给灵活运用“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何解决基础薄弱学生的自学与展示,成为我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语文学科开展“问题学习法”的策略研究和实验便成为必然,在前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研究的目的也随之明朗: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自学、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2.如何创造性地实施“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使该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意图得以实现。
  3.如何引导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完成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转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展示信心。
  二、研究过程及主要收获
  在对课堂形式进行构思的时候,课题组通过反复讨论,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的课堂教学思路:
  1.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疑问,而是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碍。问题的提出主要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可以将此概念分解为“生成性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和“预设性问题”(即教师为把握课堂方向、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问题)。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学过程;二是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问题、组间展示问题的问题聚焦过程;三是师生解决问题、明确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巩固所学内容的过程。
  2.课堂教学思路
  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
  第二步:交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
  第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完成。
  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3.研究过程及主要收获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以期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思路,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⑴从导学案编制入手,盘活课前自学环节
  在导学案编制上,不纠缠过细的知识梳理,而是由教师预设3-5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引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尽可能生成自己的问题。导学案中的第三板块是“问题记录”,要求学生“把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这个板块经历了学生不予理会到好奇、再到尝试和逐渐生成的过程,老师感觉到学生对学习从“零预习”渐渐走向主动学习,并力求提出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逐步走向了主动。
  在导学案编制方面,课题组也几经调整,最后本人完成了《“问题学习法”背景下学案编制原则例说》一文,明确了“通过学案预设问题,引发生成性问题”的方向和导向性、生成性、发展性三大编制原则。
  ⑵从课堂形式入手,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导学案里有一部分内容是供老师使用的,主要是用来指导课堂流程按照“问题学习法”的基本程序运作,其中包含自学寻疑、讨论释疑、展示聚疑、精讲决疑四大环节。在自学寻疑环节,学生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主题和文章展开思路。二是学生研读课文,批注阅读感悟,找出文中精彩的语段,试理解其内涵和作用;发现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作记录。这个环节有时放在课外,有时也放在课内,根据批改学案的情况而定。在讨论释疑环节,主要是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展示聚疑环节,主要由各小组围绕自学提纲,展示讨论成果,提出疑难。经过三个活动板块的运行,“问题”由少至多、由浅入深、由粗糙到精细,真正需要老师解决的就是学生的难点、疑点,往往也是文本的核心内容,进入精讲决疑环节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已十分集中。
  在探索课堂形式改变的过程中,本人深入地思考了“问题”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完成了《快速归因与教学效益》一文,主要解决了如何获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等问题。《关于“问题学习法”的思考与实践》在2010年2月组织的海滨中学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和讲解,对各学科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上面两个阶段,“问题”的内涵其实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障碍”层面。
  ⑶从教学内容入手,探索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
  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总是五花八门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没有研讨的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生成问题与文本教学价值的契合度,课题组开始研究文本的教学价值,即什么问题是有效的、什么问题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在研究了王荣生、曹建召、李海林等专家文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问题”价值的判断标准和思路。
  在此基础上,本人完成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关于课堂教学精细化的对话》等教学随笔,提出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和课堂内容的转化”的问题;完成了《“有效教学”的拓展性思考》一文,界定了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堂内容,进一步梳理了三个内容转化与课堂流程的确定的关系,将“问题化”引入教学设计。这里的“问题”已经由“学生的学习障碍”逐步过渡到“教学内容”和“课堂内容”确定的方法。
  ⑷从问题的提出入手,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问题的提出、生成、归类、解决等环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是要明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哪些事、怎么操作这些事,是不能不加以解决的。结合区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精细化,逐步将研究的视野由教师个体向教师群体扩散,从语文教师向各科教师推开。
  在《教师不能走出课堂的理由》一文中,比较清晰地梳理了教师在新课堂格局下的价值和作用,其中“问题价值的判断”是最主要的意义之一。《基于“语言”的教学价值的审视》一文,又提出了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促进学生“学科语言体系”的形成和如何“洗课”的问题,“洗课”工作实际是对课堂的进一步优化。
  ⑸从课堂教学问题化入手,向教研工作问题化演进
  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探索方面留在了海滨中学语文组,他们在继续沿着课题研究方案中的设计开展探讨和研究工作。本人则把“问题意识”引入了教研工作,在《明确阅读本质,简化备课程序》等多篇教学教研随笔中阐述了“问题分类定位”的备课思路;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专题阐述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思路和备课组、教研组建设方向;在对学校开展的业务讲座中,多次将“问题”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观念转变、“洗课”等领域加以整合;在教研室的管理工作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提醒教研员要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收集问题,集中力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疑点、盲点,并把解决的结果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全区学科教师展示,组织研讨。
  可以这样说,在这个小课题展开研究的过程中,“问题”第一次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人的视界,它的内涵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确定和问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研究的方法论。虽然这个课题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但给我的收获是相当丰厚的,具体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了较为实用的学案编制形式,引导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学校开展课堂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②撰写了十余篇教育教学随笔,其中《小纸条的魅力》、《扫除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快捷键》分别在《江苏教育》和《师道》上发表,《“速度”教学和课堂节奏》已经由《师道》杂志定稿,将在第四期上发表;③最重要的收获是形成了明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的教研工作思路,形成了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工作思维方式。
  三、今后的设想
  作为一个课题可以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进行结题,但作为一种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却永远不会终结。计划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继续关注海滨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深入地研究和实施“问题学习法”课堂教学改革,在精细化、理论化方面产生更丰富的内涵。
  2.将本课题滚动为中长期课题,在教学工作更多层面和角度展开研究,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为学校深化“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3.继续以“问题意识”引导自己的教研工作,使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思路。

                                                      2011.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