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点让自己感到痛的书

(2011-04-10 23:54:12)
标签:

读书心得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读点让自己感到痛的书 读点让自己感到痛的书
——读胡健先生的《存在与语言》(十)
哦,天哪!

    我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可是我读的书并不是很多,在读过的七七八八的书里,能够让我记住的书只有寥寥几本。
    上大学的时候,正是各类思潮大量引入的时代,许多同学都在读外国哲学,我却掉进了中国文学堆里,对中国古代诗词、诗歌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古代民歌《弹歌》一直读到元曲,在魏晋文学阶段逗留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苦于没有理论指导,读得很零散,甚至可以说只有一点作品的积累。这让我很着急。学宋词的时候,捎带着留意了一下小说,心想这次可要读出点名堂来,于是买了一本俞汝捷著的《小说24美》来读,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介绍了小说的“雄浑之美”、“复合之美”、“流动之美”、“不隔之美”等等欣赏小说的角度和方法。虽然内容非常浅显,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仿佛以前所读的书、所写的东西都处于一种盲目状态,或者说处于杂乱无效状态——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过去被颠覆的痛苦,同时也让我不得不重新经营自己的知识体系,那种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的感觉必得亲自经历才能了解,如何看待作品、如何理解写作,很多想法就是在这种恍惚中慢慢变得清晰的。
    有一次宋词的作业是鉴赏欧阳修的十首《采桑子》,我受《小说24美》中“健举之美”的启发,从每首词的结尾一句入手,分析整首词与这一句的关系,然后又从最后一首词入手,分析前九首词与这一首的关系,结果得到了周教授的赞扬,说是“倒卷全篇,别具手眼”。其实我知道我写的东西里有不少内容牵强得很,大概是我的那些同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吧,我这篇文字就有些别样,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这是在苦恼之后得到的第一次回报,也是第一次懂得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有思想。
    工作以后三四年了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美国朱利叶斯·法斯特写的《体态语言》,也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介绍了“身体即是信息”、“动物和领地”、“我们怎样处理空间”等等内容。语言都是日常用语,没有多少术语,但是却让我大为震惊。体态语言学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中国人喜欢写得抽象而生硬,这位女士却把它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人觉得自己一直以为很巧妙地处理一些事情,而实际上几乎是赤裸裸地站在世人面前;特别是书中关于“非人”的阐述,让我一下子理解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说,这本书把我从对“人”的理解的混沌状态一下推入了清晰明了的人的群体中,让我对“人”第一次有了真正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并不轻松,觉醒后带来的思索是相当艰苦的,它甚至比佛洛伊德走进人类的“梦”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轰毁以后重建家园更是非常艰难的。我一方面继续去找相关的书读,力求把原理搞得更丰满一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悄悄地开始尝试把理论向行为移植。记得当时班级有不少学生有随地丢弃废纸的习惯,说了几次也不能根除。后来我就尝试不再用口头语言表达,而是显得很吃力地弯腰捡起每一个同学脚下的废纸,很奇妙,一共做了三五次吧,大部分学生就会主动捡起脚下的废纸了。进而,我把“非人观”引入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发现很多学生不服从某些老师管理,并不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而是老师自己没有把自己当作“管理者”;还有很多奇妙的现象都可以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加以解释,当然也就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这本书的影响,至今还未消失。
    第三本让我感到读得痛的书,就是现在还在细细咀嚼的《存在与语言》,是我大学老师胡健先生写的“20世纪西方美学论要”。美学方面的书也读过一些,胡老师的书也读了好多本了,可是这本书给我造成的理解压力最大,书的每一章都给人揭示一个全新的认识艺术、也是认识世界的视角,让你觉得这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就展示出不同的姿态和内涵;而且,这些理论都是具有透视力的,让你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这种不断被颠覆的震撼,
就像不断地为你建造起一个个新的世界,让人目不暇接。
    最近写的《基于“语言”的教学价值的审视》,大概是我这么多年来对教学的最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想法正是建立在对胡老师这本书的一部分理解之上的。什么是教学?教学不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的“语言”体系吗?不就是让学生用各个学科的“语言”与世界沟通吗?我认为这才是教学的本质,其它的各种理论都不足以表达教学的真正价值,也无法解决教学中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当然,这本我视为宝藏的书里还有很多耀眼的宝石,等待我慢慢去开采。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对读书量的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训则是对读书质的认识,质必须建立在量的基础之上,量必须达到质的高度,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谁都懂得。我要说的是,如果人的一生不曾读到过几本让自己感到“痛”的书,那真是读书人的遗憾,这样的书不一定有多么艰深、有多么博大,关键是它能促成人的观念的重建。

                                                    2011.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奔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