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阅读本质,简化备课程序
哦,天哪!
很多语文老师深为备课而感到烦恼,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一个明确的知识体系,上课只要按照知识体系走下去就行了,至多是把一些知识转化为活动,就可以上得很精彩。语文老师面对一篇文章,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专家作了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李海林老师写的《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中学语文教学》2010.11)一文对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而且实用,现把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阅读教学教什么?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教的这篇课文的文类,即体式分类。阅读思维是文体思维。文体的实质不是文章形式因素,而是这一类文章的社会功效。
◇文章一旦编入语文教材,就有了两类价值:一是文章作为公共产品向公众传播社会信息的价值,我们称之为选文的“社会价值”;一是文章编入教材后所起到的教育教学功能,我们称之为“教学价值”。
◇不同类型的选文,其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有的选文其教学内容就是选文本身,有的则是选文所承载的语文知识,有的则是利用选文来开展的活动。
◇我们把读者由阅读需求和阅读目的的不同所决定的对待文本的不同姿态和使用文本的不同方式,称之为“阅读方式”。
第一级阅读方式的划分,即审美、实用和传承(包括文化的传承和语言的传承)。
阅读方式的二级划分,即可操作的划分。包括:审美的两种阅读方式——鉴赏与解读。所谓“鉴赏”,即解决“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教学内容是“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文本的这个地方给你什么样的体验与感受”“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给你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文本这个地方为什么好)。所谓“解读”,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课文说了什么”“作者对他说的东西是什么态度”“你对课文说的东西有什么看法”“你对作者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教学内容从“主题化”向“问题化”转化,是阅读教学内容体系最后形成的标志。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某一教学内容所划定的范围内,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什么是学生已经懂了的。
②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
③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不搞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
④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
⑤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
所谓“问题化”,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李老师在这篇文章里不仅给我们阐述了语文阅读读什么,还说明了课堂应该如何确定重点、确定运作方式,即阅读要解决“鉴赏”和“解读”两个方面的问题,课堂形式主要包括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教师讲解、组织活动等几方面,各种形式对应解决的问题也有了一些纲领性的阐述。
基于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认为语文备课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可以很简便地进行操作。我把基本步骤概括如下:
一、研读文本,感受支点
要想搞好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而教师对文本的感知如果来自资料讲解,课堂往往有鹦鹉学舌的弊端,学别人说话不可能眉飞色舞、自然生动。因此,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是经过反复诵读的自我体验,特别是文本中感动自己、触动自己的地方,往往可以成为教学中的“课眼”。有了课眼作支撑,整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才可能纲举目张、环环相扣,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所以,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能是泛泛的了解,浅层的分析,必须用心咀嚼,直到对这篇文章爱不释手,不讲不快。
二、提出问题,判断价值
文本阅读最终呈现给学生的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深入理解文本以后,必须根据自己的体验,把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转化为可供学生研讨的问题,形成“问题串”,这是化纲为目的过程,也就是在找到突破口的基础上由点向面的展开。在提出问题以后,还要对问题的价值进行判断,看这些问题对理解这篇文章有多大意义,看这些问题的提法学生是否会感兴趣,预测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生成哪些新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预设的过程,也是生成预设问题。
三、形成活动,预测效果
前两个步骤可能存在于教师的大脑中,即使有一些文字物化也是零散的、非操作性的。备课的最终结果是教案,也就是课堂运作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心里不仅有文本、有问题串,还要有学生,把文本的解读过程进行活化,形成各种方式的诵读、提问、讨论、交流、辩论、讲解、练习、写作等具体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效果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活动形式进行增、删、移、换,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说,教案规划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由文本、问题串、师生共同构成的一组活动流程。就是在这个流程的展开过程中,学生感受文本的内涵、享受文本带来的美感、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有了这些抓手,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备课也还是比较轻松的事情,更主要的是教师本身也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2011.3.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