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常用的三组思维方式
哦,天哪!
调研听课过程中,时常觉得很多教师的课堂流程很流畅,板块也很丰富,甚至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可是一节课上得总是显得很单薄。问题究竟在哪里?很长时间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又听了一节高三语文课,讲的是古典诗词鉴赏。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对考点把握也很准确,讲解清晰透彻,可是听下来,那种单薄的感觉却更加强烈了,于是静下心来推敲他的课堂,豁然发现原来是他的课堂设计思维方式过于单一,从头到尾只用了一种思维方式。先来看一下这堂课的基本流程:
教师先讲一下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然后对考点加以解读,明确高考在古典诗词方面究竟考什么;然后以表格列举近几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的考查要点,以此来佐证前面解读的正确性,总结考试要点,对考题涉及的考试内容加以梳理,解决了怎么考的问题;接着讲解答题要点和诗歌的分类鉴赏,即如何才能扣点得分,解答了怎么应考的问题;最后出示4个高考试题,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解答。
纵观教学整个过程,有理论讲解,有举例说明,有练习巩固,思路非常清晰,应该说学生初步感知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况。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意图只有一个,即我说的都是正确的,你们应该学好这些知识和技能。上升到思维高度,就是验证性的演绎思维,即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论到实践。我们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不能用来设计课堂,而是说只有一种思维模式的课堂太过平板,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刻板,产生学习惰性,一切等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展开,自己成了无所事事的看客。而且在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没有什么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讲解抽象的理论,也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
简单地对这节课作一些调整,课堂可能就会变得丰富、活跃,更具有探索性,也就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一些。比如,把后面的训练题分成三组:第一组1题,放在理论讲解的前面,让学生尝试着做一下,师生共同讨论做题情况,寻找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然后在学生充满困惑的情况下讲解相关理论;第二组1题,在讲解过程中反复引用,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些理论的作用和在考试中如何应用;第三组2题,一题在理论讲解完以后由教师完成,目的是再次验证鉴赏理论的重要性,同时给学生解题作出示范,另一题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鉴赏理论的指导作用,巩固对理论的理解。从思维方式来看,前半部分是由事例到理论,即由个别到一般,属于归纳性思维;后半部分是由规律到个案,即用理论指导解决个案,属于演绎思维。
众所周知,不论哪个学科教学,知识都不属于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才是最重要的,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亦即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事例,从事例中发现规律,而这种思维主要属于归纳思维。教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学,学什么只不过是个例子,谁能把高考题估测出来呢?教给学生如何学,说到底就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与矫正。如果我们只以一种思维方式去设计课堂,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锻炼的机会就少了。
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经常运用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呢?或者说,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主要考虑从哪些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呢?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非常复杂,但从大的方面分析,主要应该高度重视以下三组思维方式:
一是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多用于无法直接探究的理论讲解,如哲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和天文学等,因为探究的条件所限,我们往往借助前人的成果来分析具体的现象,只能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归纳思维多用于规律的寻求,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与归纳,语文、英语等语法、修辞、阅读规律的总结,等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要研究对象在所需条件可把握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运用归纳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琐碎的事例中寻找规律的能力。
二是对比思维与类比思维。对比是从一组相似、相近的对象中寻找其不同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类比是寻找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存异、分析提炼、概括总结的能力。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同时使用,笼统地说叫做比较思维,比如一组图形的辨别、一题多解或者两题对比、比较阅读等等。
三是常式思维与变式思维。常式思维就是按照常规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解决途径、方法;变式思维则是变换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之间的关系,寻求更加多样、更加普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前者有利于训练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而后者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理科教学中,我们经常在运用某个原理解完一个题目以后,要求学生再用其它原理解决同一个题目,就属于常式思维和变式思维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中变式思维的运用更加广泛,如某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只要换一个词语,再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就可以显现出来。某个语句或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把它去掉再来看文章表达发生了哪些变化,就可以发现其作用。
这三组思维方式都是相反相成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应忽视其价值,不应对其运用缺乏清晰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流程、模块、方法、手段进行安排的时候,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阐释疑点的时候,更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思维方式。课堂的活跃不仅仅是教学氛围问题,更深层的课堂灵动,应该体现在调动学生多种思维方式上。这就好比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网球等比赛,如果你总是用单一的线路回球,即使力度再大,对方也很快就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变线,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挑战,才能体现出高水平。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用同一种思维刺激学生,学生很快就会出现思维钝化;如果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学生就会有新鲜感,就可能进入一个又一个思维活跃状态。
2011.2.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