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研员的核心能力
哦,天哪!
基层教研室的主要任务不是形成宏观的教研成果,而是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就是当出现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方式变革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归纳、提炼,结合本地教育教学的特点,把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借助自身理论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拓展课程的内涵,以期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快速提升教学效率,不断扩大教研成果。因此,我认为,基层教研员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读理论的能力。即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内化,使新的理论与自己的知识结构、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象,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使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教师行动的方案,带领教师去理解理论提出的意图,探索操作的要领,体验实践过程中的优劣,不断使理论地方化、学科化、个性化,最终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在理论解读过程中,切忌故弄玄虚、术语连篇、人云亦云,把新的理论当作恐吓、限制教师的工具,或者炫耀自己水平的法宝,这不仅不符合广大教师的需求,也违背了理论工作者的初衷,更背离了教研工作的宗旨。
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切管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学管理更应该提倡“问题管理”,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研员不是评论家,不是评估者,而是教学工作的推动者、诊断者、思考者。教师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首先是教研员的问题,因此,教研员必须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即当学校、教师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不是想着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明确问题的性质,追溯问题的成因,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一片平静、没有问题时,还要主动去观察、调研,以期发现隐性问题,并加以收集、归纳,尽早拿出预见性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要学会带领教师观察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利用自身的长处,借助科研能力强、信息流通快、有坚强的教研团队等优势,帮助学校和教师系统地处理教学和管理中的难点。
三是经营学科的能力。就目前的教育发展态势来看,经营学科主要体现在课堂改进、课程研发、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教研员应该利用自己对学科把握准确、了解学校和地方资源的优势,将课程、课堂、评价统筹规划,将课前、课中、课后(课内、课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构建、优化学科课程、学科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四是培养教师的能力。教师培训是基层教研室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可是一提到教师培训,人们的意识里就会出现一个既定的概念,即转变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转变观念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我以为这不是基层教研室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大量的高层培训也在做这项工作。基层教研室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教师教学的微技能培训,如确定课堂内容的技能,这里就包括精细化研读教材的能力、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能力(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曾在《“有效教学”的拓展性思考》一文中作过专题讨论)、问题的归类与定性的能力、创造性设计课堂活动形式和流程的能力等等。基层教研室应该将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能进行梳理,并将梳理出来的培训内容活动化,把教育理论融合到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形成系列的培训方案,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培训的收益,这样,观念转变的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
五是沟通合作的能力。基层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文本,另一个是教师,后者尤为重要。因此,教研员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了。沟通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学校、上级教研部门,也包括本单位的其他教研人员。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的教研员专业水平很高,但是工作效果却不理想,一项活动做完总要留下许多后遗症,这就是沟通能力不够造成的。沟通能力在教研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工作评价(指导、鼓励与批评等)和非工作交往两个方面。很多人喜欢用态度、方式、语言能力等指标来衡量教研人员的沟通能力,这只是表象,本质在于评价和交往的出发点,即是在帮助教师、学校还是想为难教师、学校,只要出发点正确,沟通中所有的不足都能得到教师和学校的理解。
合作能力主要是指与教师的合作、与同行的合作。教研员必须明确一点,自己的所有见解、观点都必须通过教师来实现,虽然在工作角色上教研员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教研员是通过教师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的,因此二者是一种合作关系。教研室的工作不是单兵作战,每位教研员的工作都只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只有各学科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因此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借鉴、优势互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每位教研员的单项工作才有价值,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研效果。
当然,教研室建设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命题,涉及制度、文化、人事、经济等诸多方面,但是只有明确工作人员的核心能力,对教研室的管理行为才有目标、有方向、有恰当的措施和有效的评价,才能让教研队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011.1.2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