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摸诗心·怕得鱼惊不应人

(2010-12-15 23:55:02)
标签:

诗歌鉴赏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触摸诗心·怕得鱼惊不应人 触摸诗心·怕得鱼惊不应人
哦,天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歌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
    我不想说这首诗表达的内涵,只想说这首诗传递出来的情趣。中国人历来讲究微言大意,即只要是文字,哪怕再浅显,总要从中挖掘点启迪人生的大道理,这和自先秦以来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说到底是受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影响的。然而,文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止于“兴观群怨”,它还有很多附加功能,比如说反映生活的功能、审美的功能等。而反映生活中的细节,让人产生愉悦或悲伤的心情,则是文学作品义不容辞的责任,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才是它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个文学作品总是板着面孔教训读者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还有几个人愿意去读呢?没有读者的作品,永远不能称为好作品。
    记得上大学时,老师讲了一首日本的俳句,“青蛙跳入池塘中,噗通”,乍一听来大家都笑,说这种东西也能算是文学?可细细品味却又觉得余味无穷——夏日雨水暴涨,池塘里“水平两岸阔”,无数不知名的水草茂盛地生长着,时不时有大鱼或小鱼从池塘里跃出水面,岸边的垂柳被雨水压得低下了头,柳丝点在水面上,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如果是雨过天晴的夜晚,还有几颗明亮的星星倒映在水中……整个池塘充满了勃勃生机。不知是闲得无聊,还是受了什么东西的惊吓,原本在岸边放声歌唱的青蛙突然一跃而起,噗通一声跳入池塘。短暂的寂静中,世间的一切声音渐渐浮现出来;过了一会儿,青蛙又从水里露出头来,双手扒着荷叶,大声地鸣唱起来……你说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但是它让你从中领略了乡村恬静的环境,感受到没有人干扰时世间万物的和谐,从而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清洗与放松,这还不够吗?
    今天许多人写文章,一味追求立意高远,仿佛只有深奥的哲理才是文学作品的归宿,结果导致生硬地拔高,弄得面目可憎。现在我们来读读胡令能的这首小诗,是不是觉得那个学钓的儿童天真可爱?是不是觉得那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准确地传递了儿童的心态?是不是会觉得我们有时也会有这种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境?有了这样的意会与共鸣,我们就会联想起很多童年趣事,觉得那真是难得的快乐,这就是欣赏。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有深刻含义的文章或者诗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并没有给我们描摹什么具体的形象,也没有让我们产生什么愉悦的心情,但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需要跳出人世看人事的,否则就把握不住事物的真相。这种情理上的契合同样会让我们产生豁然开朗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享受,也必须承认它是一首好诗。
    前面我们说过,唐诗重情趣,宋诗重情理,这是文学作品的不同追求所致,都应该得到肯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不因为作者的价值取向而区分优劣,而是凭给读者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决定高低,这是写作中应该打破的一个思维框框。

                                                                  2010.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窗口[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