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摸诗心·听取蛙声一片

(2010-12-12 00:13:00)
标签:

诗歌鉴赏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触摸诗心·听取蛙声一片 触摸诗心·听取蛙声一片
哦,天哪!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听现在的流行歌曲,往往搞不清整首歌在唱什么,之所以流行,大多是因为其中有一两个句子写得精彩或者谱得有韵味。这种现象曾经很被娱乐圈看好,连小品都在极力打造“流行语”,像宋丹丹的“太有才了”、小沈阳的“嗷~”、本山大哥的“我姥爷也姓毕”都属于这种情况。一个作品有“眼”是很不容易的,这个“眼”标志着作品的成熟,但不论是“文眼”、“诗眼”、“歌眼”还是“小品眼”,都必须是作品的灵魂,而不是细枝末节,否则就会流于对形式的追求而淡化了作品的特质,就偏离了创作的根本意图,古人称之为“因辞害意”。——我们不应该忘记罗丹砍掉巴尔扎克雕像手臂的经典案例。
    读辛弃疾的词,就时常有一种被某些句子吸引而不能顾及全词的感觉。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词至今还有六百多首,而且继柳永慢词将铺叙手法引入词的创作之后,他的词内容更加丰富,手法也更加多样,词里出现了大量的典故和议论性内容。按理说,文学作品的创作应该是自由的,不应该用一些条条框框去限制作者的表达,可是一旦某种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被确定下来以后,如果不按特定的范式进行创作,其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说用散文笔法去写公文肯定不行,反之,以策论、史论的思维去写小说、写诗歌,也不行。不按体式来写,想表达的意思可能也准确地体现出来了,却消弱了作品应有的审美价值。
    先看两首辛弃疾的词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这首词固然表达了作者面对破碎的河山而无能为力的感慨和对明君的期盼,但由于用了典故,用了大量的议论,就无法表达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苦难,因而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审美价值就打了折扣。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这首词倒是有不少刻画具体生活场景的词句,但作者的意图太过强烈,急于表达时光匆匆的人生感悟,所以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成了为情造景,让读者像猜谜一样去推测词人每句话的意图,失去了那种若即若离、抛却“功利”的审美心态。其中许多描写也有很明显的“概念化”倾向,比如“风雨”、“芳草”、“蛾眉”、“危栏”,缺少词人自己独特的感受。另外,“长门事”是什么事?“相如赋”、“玉环飞燕”又暗示什么?这些典故让整首词读起来疙里疙瘩,审美情趣的流畅感便差了很多。
    辛弃疾这样的词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当时人可能接受起来还比较容易,现代人就感到很麻烦,许多人可能就不再去深究了,这就影响了作品社会功能的发挥。这个现象早就有人评论过,说词到了南宋中后期成了文人的案头之作,大量的典故像是在词里吊了许多“书袋”。其实宋词发展起来以后,和诗是有分工的,大致说来,宋诗主要承担了表达人生感悟的功能,有人说“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指的就是这一点;而宋词则主要承担了表达个人情感的功能,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词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指向苏词的内容的。想想也是,曲子词是用来歌唱的,如果今天的流行歌曲都在表达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谁还愿意天天去唱呢?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辛弃疾的词,而是想表达一个看法,即文学作品有文学作品的特质,它必须在体现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功能,因为它不像公文带有阅读的强制性,没有意思的文学作品读者是有权力不读的,如此,作者的创作意义就会受到影响。
    辛弃疾的词绝大部分还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特别是一些表现个人情感和乡村生活的小令、中调,比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名篇。而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这首《西江月》:
    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信步前行。抬头仰望夜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细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整首词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图——有声有色,静中有动。
    “听取蛙声一片”看似信笔写来,其实很耐咀嚼。词句表面上是动景,其实是以动衬静——如果到处人声鼎沸,青蛙哪里还敢齐声鸣唱?在如潮的蛙声里,乡村的夜晚显得很安祥,明媚的月光,断续的蝉鸣,氤氲的稻花香,幽静的小路和小桥……星星渐渐隐退,雨点飘落下来,词人为找到了避雨的地方而欣喜,也为宁静的乡村而欣慰——虽然战乱连年,这一方土地还没有受到惊扰,如果整个神州都能这样该多好啊!这一片蛙声,表达了百姓渴望和平的心声,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而这些,都是需要有识之士来维护的,词人的一番心事也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
                                                              2010.1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