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摸诗心·转觉归心生羽翼

(2010-12-10 00:31:21)
标签:

诗歌鉴赏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触摸诗心·转觉归心生羽翼 触摸诗心·转觉归心生羽翼
哦,天哪!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谈起柳永的词,谁都知道他是“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谁都知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佳话,甚至谁都知道宋仁宗“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的判语和柳永自称“奉旨填词”的传说。可是,对他的词我们知道多少?《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如此而已。为什么他一生留下二百三十多首词,而我们知道的却寥寥无几呢?问题出在他词的内容上。有人作过粗略的统计,说他除六十余首羁旅词外,大部分词是反映青楼歌妓的生活与情感的,虽然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但时至今日已无法再作广泛传播。我们从其中较为含蓄的《两同心》来看看他的这些词不宜传播的原因:
    嫩脸修蛾,淡匀轻扫。最爱学、宫体梳妆,偏能做、文人谈笑。绮筵前、舞燕歌云,别有轻妙。  饮散玉炉烟袅。洞房悄悄。锦帐里、低语偏浓,银烛下、细看俱好。那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这样艳俗的内容,不要说没有传播的必要,便在当时也是很无聊的。
    另外,柳词在表现手法上也对前人产生了重大突破,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不过,这是说的当时人,到了今天却恰恰相反,越是当时的口语,今天人读起来越是难懂。他的词多为慢词,不像小令多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慢词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这种创新,又使他所铺叙的诸多风物与今人产生了阅读上的隔膜,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我们来看一首比较短一些的柳词《秋夜月·相见欢》,即可略知端倪: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盈盈泪眼。  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假设当时口语不是都像这样,我就要怀疑其中有些语言来自他的家乡话了,如“奈你自家心下”、“待信真个”、“不免收心,共伊长远”都带有明显的闽粤方言特点。
    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山西)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父亲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柳宜无奈将妻子与儿子柳永带回福建崇安(今天的武夷山)老家,请其继母也就是柳永的继祖母虞氏代养,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岁时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过其童年时代的,虽然后来四处漂泊,估计从小学成的方言还会对他有很大影响。这样的语言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太好懂的。
    柳永是个挺矛盾的人,他对词的贡献如此之大,发展了慢词,创新了许多词牌,革新了词的许多表现内容,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是他的词到今天却不能像当时那样广为流传。其实他的矛盾远不止这一点,他整个人生都是矛盾的。
    柳家世代做官,父亲、叔叔、哥哥三接和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并因此被宋仁宗将其名字抹去。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还是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直到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做了屯田员外郎,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据说他的官儿做得还相当不错。为了施展抱负,于是他或是去漫游,或是辗转于改官的途中。在漫长的道路、漫长的希望与寂寞中,写下了大量的羁旅行役之词。
   这首《归朝欢》就是他羁旅行役词中的一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是那样凄迷、萧索、清冷,诗中表达的情怀是那样的愤世、无奈、消沉。在简单参悟一下漂泊的人生之后,他终于想归去了。可是他该往哪里去呢?他的家乡究竟在济州还是在崇安?我想他自己也是模糊的,最后又想起了曾经的生活,“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个人应该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诸多红颜中的某一个。事实证明也确是如此,他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为其安葬。出殡时,东京满城名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谢玉英为他披麻戴重孝,两月后因痛思柳永而去世。柳永死后没有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亦称为“群妓合金葬柳七”。
    “转觉归心生羽翼”,他的心无处落脚,注定要飞向让他可以麻醉自己的青楼与酒馆,直到死也没能离开。这样的父亲他的儿子怕是不会认的,那么,如果不是他的祖籍武夷山收留了他的灵魂,至今他还不知道在哪里漂泊呢!——据说他的坟墓所在地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就是他不知葬身于何处了。
    对他还想说的一点是,从他词里,可以看到很多女性的名字或者昵称,说明他这一生虽然能以平等之心同情那些妓女的命运,实际上他不光以写歌词而靠这些女子的赠予维持生活,开了文学商品化的萌芽,也和许多妓女狎昵。因此,读他的《雨霖铃》,不能以为他真的如此情深,那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当不得真的——别忘了,他的心是长了翅膀的!
                                                              2010.1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