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心·花自飘零水自流
哦,天哪!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也许是性别所致,起初我是不太喜欢李清照的词的,虽然用词炼句都极精准,她的语言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但还是觉得太过伤感,不如她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得斩截。特别是她后期的词,由于国破家亡、年老体衰、感情上又经历了一番难以言说的波折,像“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样的词句,几乎到了不忍卒读的地步。然而,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没有人可以抹杀她的艺术成就,她的丈夫赵名诚病故以后,她的词已经不再为什么人而写,完全是为了把内心的悲苦之水倾倒出来,用语其实随性得很,却又那样有韵味,比如她的《行香子·七夕》的下阙,“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这“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把天气无常、情随景变说得那样贴切,实非常人可为。
喜欢这首《一剪梅》,准确地说还是因为它被今人改编成歌曲《月满西楼》以后的事。当哀婉的歌喉反复咏叹“月满西楼”时,当曲调一波三折地唱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时,泪水便有些忍不住要溢出来。这首词虽然也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精巧的语句,但更让人忘不掉的是词人勾画的情境: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词人就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内心自然地流淌出对远在异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掩卷细想,词人是如何描绘出这样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清冷静美的画面的呢?词中的意象是关键。在这几个句子中,词人选择了残荷、大雁、月色几个意象来组合画面,而这几个意象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却在词人笔下翻出了新意,也就是说她笔下的意象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而才如此清新、自然。在很多诗词里,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的,比如莲象征纯净不染,大雁表示志向远大、月亮寄寓思乡之情等等,这种创作思维就是共性化思维。而李清照的词里不是这样,她用“红藕香残”交待秋天已至,把雁阵成字看作远人托书,而月色只不过是为了使景色更加清冷,使西楼凝望的目光更加朦胧——这种随自己个性、情绪而点染景物的思维就是个性化思维。要想写出别人写不出的韵味,作者必须具备个性化写作思维,换句话说,写作时调用的一切意象是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是大家的共同的意念。
这种个性化选取意象,应该说是李清照词清新自然的主要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她笔下的其它几个意象:
她在《孤雁儿》的前面加了这样几句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词是这样的:“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一般人用梅花来表达傲雪报春、纯洁孤傲的品格,而词人这里却用来表达梅心绽春却无人可以寄送的孤独感,难怪她敢与别人一较高低——她是深知自己个性化运用意象的本领的。她的《玉楼春·红梅》是这样写的:“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表达的又是春天将至,梅花开出满心情意,要是再不来赏就要凋零了的自惜之情,倒把冬末春初写出些秋的味道来,也是与人不同的。
她的《声声慢》里选入这样两个意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不再把大雁当作送信的使者,因为丈夫已经故去,不会再有人给她写信来了,大雁成了曾经为他们传递思念的老友——大雁依旧来,写信的人却不在了,正如她在《武陵春》里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里的菊花也不是“花之隐逸者也”了,甚至也不是她早期作品里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闲愁了,而是无人共赏的悼亡的依托。这就是李清照,她在给意象附着含义与情感上,不仅不与他人相同,而且也很少与自己其它作品相同,一切都依随处境、心境而变化。
在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意象中,词人的情感世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少年时代“见有人来,袜剷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清纯顽皮,到婚后与丈夫长期别离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再到丈夫故去“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的愁苦……难怪她要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切都是不可逆转的,不顺其自然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家愁,词人还有国恨。北宋打成了南宋,南宋小朝廷不思光复,疆土一天天瘦弱下去,怎不让人气恼!所以,李清照的那首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不只是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的,更多的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嘲讽和怒斥。然而,一个弱女子再有才华又怎么可能改变一个不争气的朝代的命运呢?她愁也罢、恨也罢,流泪也罢、怒斥也罢,终究还是应了她那句话:花自飘零水自流……
2010.1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