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摸诗心·即此羡闲逸

(2010-11-30 23:23:05)
标签:

诗歌鉴赏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触摸诗心·即此羡闲逸 触摸诗心·即此羡闲逸

哦,天哪!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的诗,除了应制、唱和之作,主要可以分为田园诗和山水诗两大类,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所以在文学史上有“诗佛”之称。
    王维年轻的时候对为官颇感兴趣,曾留下一些干求官场、为人诟病的话题;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但他的官却越做越大,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口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其诗歌的主要格调。这首《渭川田家》可以作为他的田园诗的代表。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充满了田园气息。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这首诗里也可略见一斑。诗歌前八句从不同角度选取乡村景物、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勾画了一幅立体的乡村生活晚景:其中一、二句和五、六句写自然景物,氛围宁静而恬淡;三、四句和七八句描述的是农家人与人的关系,三、四句表达的是亲情,老翁对牧牛晚归的孙儿的惦念,七、八句表达的是乡情,农人之间淳朴自然的交谈情景。而这一切都是为最后两句服务的,或者说最后两句是在前八句的基础上,自然流露出的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不能像农家这样生活的慨叹。
    最后两句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第一点要说的是“闲逸”,这是诗人对农家生活方式的概括,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来观察的。事实上农家生活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是清闲安逸的呢?就是王维自己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他在《新晴野望》中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因此,王维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完全是站在农家生活之外的,就像今天许多人呆腻了繁华的城市,看到山间茅屋会说几句不如到山里来生活一样,真正让他来生活,可能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这是站在优越的地位上的一种俯视,和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到处去找农家菜来换换口味是一样的,照直说,这些话就是表达一种情绪,不能当真的。
    写田园诗的诗人不少,就是没做什么官儿的孟浩然,也只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也没打算和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一辈子。似乎只有陶渊明真正地过起了农民生活,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之类的有关农事的话。纵然如此,他也还不是农民,他有着居高临下的文化心理优势。
    到这里,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诗句中的“羡”字,那不是对农家清苦而繁忙的生活的羡慕,而是对清新的环境、淳朴的人情的羡慕——诗人的诗心不在对乡村生活的赞美,而在对复杂、污浊的官场的厌倦、憎恶。这几乎也是所有田园诗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第二点要说的是“式微”,语出《诗经》《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怎么会受身披露水之苦!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巴滚满一身!
    这是讲老百姓为君王或奴隶主辛劳工作而发出的哀怨之声。作者为什么要怅惘若失地吟诵这首诗歌呢?无非是感到身心交瘁,渴望逃脱了吧。在中国,农耕基本上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而对其它生活方式厌倦以后,往往寻找的就是原始的归依,这跟游子疲惫思念家乡、孩子遇到挫折或痛苦寻求母亲的怀抱是一样的道理。自然是人类的最初生活摇篮,因此,凡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不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至许多散文,都是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厌倦,都带有精神逃离的意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世”,就是佛与道的处世方法,也是王维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
                                                               2010.11.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