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心·闲坐说玄宗
哦,天哪!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关于宫女的悲凉生活耳闻了不少,几次到故宫去游览,多少也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依然无法产生强烈的对乞丐、妓女等女性那种深切的同情,毕竟,她们的物质生活是优越的,家庭甚至家族是以此为荣的,而且一些资料显示,很多宫女入宫并非强迫,是自愿的,带着某种期待的,至少家人是愿意的。至于在宫中生活是否幸福,似乎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悲惨。对宫女们同情心淡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影视、资料上显示,她们在宫中颇多心计,甚至弄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来,有的还曾让历史产生偏转。
但是,正如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的,“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宫女们的精神是受到百般摧残的,也许她们当初不曾料到,也许她们知道但依然想一试身手,更多的应该属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正因如此,很多文学作品把大量笔墨泼向这个特殊的人群,古代的宫女诗在诗歌史上也有着很独特的地位。当然,表现这些宫女生活的诗歌大多是男人写的,难免有所寄托,但从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大多数宫女诗是表现宫女们青春虚度、精神无托、寂寞而终的,如张祜的《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那种顾影自怜的哀怨通过其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窦巩的《宫人斜》:“离宫路远北原斜,生死深恩不到家。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宫人斜是埋葬死去的宫女的地方,诗人借这些寂寞的枯骨表达了对宫女们苦熬一生却未得君恩的同情。王建也写过一首《宫人斜》:“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这首诗是借宫女的悲惨结局来表达对宫廷冷漠的鞭挞的。这样的诗歌多得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人性观照。
还有一些宫女诗则表现了宫中生活的凶险,如朱庆馀的《宫中词》:“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红墙内的事看上去威严壮观,而生活在其中的人自有独特的感受——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甚至殃及家人,防人之心想没有都不成,连鹦鹉面前都不敢乱说,其凶险可见一斑。王昌龄的《殿前曲》中说:“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这种一时得宠一时失势的炎凉,可能都会引起宫女们内心的轩然大波,可以想见,有新承宠的宫人,必有曾经得宠如今却躲在某个角落暗自垂泪的女子,其中的是非与悲苦谁人知晓?
与诸多的宫女诗相比,元稹的这首《行宫》却有其独到之处。诗中也表达了宫女们在行宫中枯守一生的悲苦。第一句中的“寥落”点明朝代已经变迁,过去的皇帝已经不再主宰天下,可是他的宫女们还在,因为她们曾经是皇帝的女人,或许连皇帝的面也没见过几回,但是既然身份已定,就必须为这个男人枯守一生。第二句中的“寂寞”说的是古行宫已经荒废,花开得再艳也无人欣赏,实际是说这些宫女们纵然美如天仙,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也只能任红颜老去,最终成为第三句中所说的“白头宫女”。年轻貎美时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宠,如今老皇帝已经成为历史,自己也已白发苍苍,再也不会有皇恩降临了,她们的心在花开时节却已归于寂灭,没有期待,当然也无须争抢什么,于是平平静静地坐下来说说过去的事情,说说“开元之治”的英武才略,也说说“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唐糗事。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是一群生死与世人无关的过时宫女,过去的辛酸抑或是希冀都已平复,只有往事可以用来打发多余的光阴。诗的立意角度与众多的宫女诗不同,表现出的内涵也就有其耐人寻味之处。
从气韵上看,大多数宫女诗都充满了怨愤之气,而这首诗则以平和的语气叙述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但在诗歌平静的叙述中,却隐含着更加辛酸、更加深刻的情感:这些女子的一生就要这样平静地在大墙内空虚地度过吗!生生死死系于一人,而这个人似乎又和她们毫无关联,究竟是什么在主宰她们的命运?宫花不说,宫女不说,连诗人也不说,只让我们掩卷深思。
假如当初她们不曾到这深墙大院中来,如今会是什么样子?其实这样的“假如”毫无意义,不仅是入宫已经成为事实,更重要的是,宫墙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宫”了吗?从这个层面上讲,这首诗还有其深远的哲理成分,似乎是对更普遍的人生的高度概括。所以诗人面对这样凄惨的一群人才能冷静地叙述,才能用朴素的白描手法——人生的哲理是不需要渲染的。
2010.1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