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心·孤帆远影碧空尽
哦,天哪!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古代众多的送别诗中,我特别喜欢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李白的诗歌中,似乎也特别喜欢这首绝句。诗的前两句没有脱离送别诗的一般格式,交待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以叙事的方式为下文张本。精彩之处在于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般来说,送别诗的后两句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或表达对远行之人的留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或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与鼓励,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或表达个人的志向心愿,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等。
但李白这首送别诗不同,诗人没有由叙事转入抒情,而是荡开笔墨去写景,写友人别后的环境:孤伶伶的风帆渐渐远离、变小,直到淡入碧蓝的天空。这是一个动态之景,在意象“孤帆”淡出视线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友人无限的依恋之情——这是古代的帆船,要走多久才能从视野中消失啊!诗人就这样一个人站在江边眺望,眺望……当孤帆也望不到了,载船而去的长江忽然由背景转化为主体,暗示着诗人对朋友的情感也如这滔滔江水,一直追随友人向天边流去。诗歌化情为景,含而不露,余味无穷,体现了悠远的蕴藉之美。
如果是其他诗人这样写也就罢了,这可是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啊,更多的情况下他喜欢直抒胸臆。同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相比,这首诗的情感显得更加深沉而幽远,可见同是离别之情,对不同的人感情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因之不同。
至于为什么李白和孟浩然感情如此深厚,原因可能有很多,而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两个人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契合点:他们都是很想施展自己抱负而又路途坎坷之人,只好时常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李白得意的时候就大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抑郁的时候又低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失望的时候则无限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他是那样渴望建功立业,可是又不愿改变自己傲岸的个性,只好满腔愤懑。相比较而言,孟浩然更内敛一些,虽然他也说“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类的话,明白地表达了入世无途的心态,但更多时候他还是比较安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的乡村生活的,他的矛盾主要来自内心的冲突,或者说是对世事有了更多的理性,而不像李白那样撞了南墙才回头。当政治上屡屡受挫以后,这种对社会的失望之情就成了他们的共鸣。现在好朋友又离去了,李白内心的那种不舍、空落、惆怅怎么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呢?于是他放弃了直接抒情,而是给读者勾勒一幅画面:孤单的白帆渐渐淡去,诗人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江边,望着悠悠的江水一直向朋友远去的天边流淌……天上是空的,江面也是空的。
借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也不少,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首诗写得也很有韵味,但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诗的画面灰暗、清冷,过多地刻上了孤寂的情感色彩,不如李白的诗来得自然、明净。从手法上说,严维的诗属于以哀景写哀情,有雕琢之痕,而李白的诗属于以自然之景烘托情感,因此更耐人咀嚼。
柳永的词《雨霖铃》里也有这种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用白描手法写景,景中有情,历来受人称道,但和李白的诗相比,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不如李白的诗来得率真。
把惜别之情融于风景描写极致的诗歌,大约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没有一句离别之辞,只说西湖的夏季多么漂亮,荷花荷叶多么繁茂,而惜别之情已在其中——看看,这里风光如此美丽,你舍得离开吗?离开以后肯定会思念这里的……
诗的妙处不只在能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情感,还在于如何表达情感,让读者在明白诗歌的内涵以后还有含咏咀嚼的空间,让读者渴望寻找到诗人在诗中存放的一颗诗心,这才是诗的高境界。李白的这首诗,正是把一颗无处寄放的心存放在明净的自然景物之中的。
2010.11.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