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我不在

(2010-11-02 00:10:53)
标签:

感悟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我在·我不在 我在·我不在
哦,天哪!

    一群人在一起打牌,另一群人在边上围观,有人提议:再开一局吧,自己玩不好吗?何必在边上干着急!有人高高兴兴去张罗,有人却端坐不动,说:你们打吧,我觉得看别人打牌比自己打更有意思。我不善此技,也悟不出其中的乐趣,总以为一群大活人被几张小卡片调停得团团转,有些不可思议。
    但我能从中感受到两种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一种是体验型的,喜欢把自己放入某种情境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在情感、智慧、精力的投入中获得喜怒哀乐,满足现实人生的多样性追求;另一种是观赏型的,喜欢置身事外,带着观赏的态度去看别人斗智斗勇,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我觉得两种生活态度似乎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反映的不过是“我在”和“我不在”的自我定位。
    记得年轻的时候,几个人一起谈论人生格言,有一位老兄竟然欣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用“竟然”一词不是表示这句名言早已过时,而是不能理解“斗”怎么还会有乐趣呢?现在似乎明白了,“斗”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在征服与反征服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痛苦——有体验,就表明“我在”,我的生活在进行中。
    张晓风有一篇散文,题目就叫《我在》,她从小学时生病对同学的依恋入手,写了友情、亲情、爱情、对大自然的情怀、对人生的感悟,最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中间有一个细节非常感人: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老师说:“×××。”
   “在!”
    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这种出于爱的“我在”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体验啊!试想,父母生病的时候不在,孩子需要教育的时候不在,朋友需要支撑的时候不在,甚至一边做着手里的事一边精神不在,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圣经》里说“上帝是无处不在的”,佛教中也有“佛与你同在”的说法,应该都是一种普爱吧。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人可能不在身边,但爱触手可及。
    人终究不是神明,在这里,有时就不能在那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生离,“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是死别,“我不在”经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有时我们确实是需要“不在”的。当是非纠结不清的时候,无端的卷入将是人生的自我消耗,不如拿起一本书来静静地读几页,你们去理论吧,我不在。——谁是谁非本来就是互为因果的,所有的争论最后都将指向“你的人品有问题”,与其如此,不如省掉争执的过程直接指着鼻子痛骂一番,何苦要兜那么大一个圈子呢?当名利在心里摆布不开的时候,想想庄子笔下“曳尾于涂”的小乌龟吧,过于执着名利,不过是把自己放在炭火上烘烤罢了,知道名生不能当衣食,利死不能携其归,何苦还要在其中挣扎呢?不如看看天上的云,想想昨天向东的那一片今在何处,猜猜今天向西的这一片又将归往哪里。世事难料,似乎是人们永远把握不住的一个谜,其实不过是某几个人玩的游戏,跟手里的扑克牌没什么区别。困惑吗?无所适从吗?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愚了,便不在了,不在了,便自由了。
    在吗?“告诉他,就说我不在”是一句很幽默的话,仔细想想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智慧!在吗?在,我在这里,永远在。听到“在吗”这个声音,还真要思忖一下是谁在呼唤。好在中国人有两大法宝——孔子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庄子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所以应答“在吗”还不是太困难的事。
                                                          2010.1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鸣声声
后一篇:文化的魔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