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用哪只眼睛看学生?

(2010-10-13 21:21:50)
标签:

教育与审美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你用哪只眼睛看学生? 你用哪只眼睛看学生?

哦,天哪!

    我们教育届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大概要算“转变观念”了,这是一句好话,可是听多了,难免有些麻木,不是我们不希望自己转变,而是我们不知道现在自己究竟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应该往哪个方面来转变。今天,我想跳出教育来看教育,用“仿生”或者叫“移植”的方法,借用美学里的一些观察角度,来审视一下我们的“学生观”。

    一、面对一棵大树——人人都有三只眼

    假如我们面前有一棵大树,我们会如何去看待它?这个问题可能一下子不好回答,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身份确定了,就很好回答了。假如我是一个商人,我该如何看待它?我肯定关注它能用来做什么,能值多少钱。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又该如何看待它?我可能去考察它的生长环境、生命特点、植物类属等等。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可能抛开一切与松树本身无关的内容(如用途、生态等等),而只关注它的姿态、它的颜色、它包含的气质。

    这里就有一些道理可说了。商人的观察是依据人的经验来进行的,评判的是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评判的结果是好或不好,我们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态度称作实用的态度;科学家的观察是依据科学的理性来进行的,评判的是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评判的结果是正确或错误,我们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态度称作科学的态度;画家的观察是依据事物的美质来进行的,评判的是事物是否具有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特质,评判的结果是美或丑,我们把这种观察事物的态度称作审美的态度。这个美学原理告诉我们,面对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其实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对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挂项链,如果你准备购买它,你既会关心它的价格,考察它的质地,又会关注它的工艺和观赏价值,也就是说,你既用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它,又会以美学的态度去欣赏它。因而我们说人人都有“三只眼睛”。

    那么,我们是用哪只眼睛来看待学生的呢?可能三者交替使用,可能三者兼而有之。那么,用哪一只眼睛的几率或者比例多一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不容讳言,目前对教育的实用态度或者叫功利性太强了,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感到左右为难、疲惫不堪的原因所在。社会、家长要求我们的不仅仅是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还要把孩子将来的工作、未来的幸福都放在教育身上,弄得我们诚惶诚恐,什么都不敢放开又什么都抓不出名堂。同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有了太多的功利思想,哪个孩子家长会对我有什么帮助?哪个孩子能给我带来什么荣誉?……一旦有了太强的功利性,教育就变味了,我们对教育的感觉也就不对劲儿了。

    当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对教育过强的功利要求时,我们至少应该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少一些功利色彩,在我们无力把握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情况下,我们至少要时刻提醒自己,多一些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一些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管理、帮助孩子,千万不能被眼前的一点蜗角之争、蝇头小利遮蔽了教育者的眼睛。

    二、面对一件衣服——确定教育的审美视角

    很多教育理论家喜欢批评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或许这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关心吧,其实我们也很无奈,因为多元的理论一起向我们涌来,而且中国的理论随潮而来时往往带着行政的头盔,让我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其实我们的视角、情感、观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调整,从来都是在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调整、变化的原因和标准而已。

    还是先说说衣服吧。如果你在商场里随意转转,了解服装的款式,你就会以一个美学家的态度来对待形形色色的服装,你在欣赏,在鉴别美与不美;而一旦遇到激发起你购买欲望的衣服,你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你会从衣服本身是否漂亮中走出来,考虑与它有关的一些其它问题,如实用性、价格等,对它的布料、做工、品牌等进行方方面面的考察,最后在美学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的综合评价中进行权衡,决定取舍。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买前、买中、买后。虽然是同一件衣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视角是不同的,付出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买前,是与这件衣服无关之人,态度是欣赏的;买时,是衣服的选择者,态度是挑剔的;买后,是衣服的拥有者,态度是珍惜的。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虽然不是上面所说的买卖关系,但是可以套用这种心理。与我们不相关的学生我们往往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来评价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你命多好啊,你们班孩子个个都可爱”,说这话的老师可能不知道,听这话的老师正在被某个管理难题弄得愁眉不展呢;再比如有的老师说“学生一毕业立即就长大了,你看我们班的某某某,上学时谁见谁烦,这才毕业几天啊,一下长成大人了,非常可爱”,谁都知道,没有人可以在几天之内脱胎换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大多数是因为现在我们和这位同学不再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了,我们眼前功利的眼镜摘掉了,所以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和我们有选择关系的学生我们往往是带着挑剔的态度来评价的,比如对待刚分班的或者新转入的学生就是这样的心理。而当我们一旦接纳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付出所有的情感加以珍惜。

    这里要指出一种心理不跟进现象,就是已经确定是我们的学生了,有些人还不能及时调整视角,还带着挑剔的眼光,还不能让自己的情感及时融入。这就跟自己精心挑选了一件衣服,却一边穿一边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一样,属于审美心理缺失。我比较欣赏一所条件艰苦学校的一条标语,“不埋怨脚下的土地”,我们已经在这块土地上落脚扎根了,还不抓紧时间寻找其中让我们开心的元素,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满美好的心态,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就是不会生活。做老师、做班主任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接到的学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就要学着去寻找他们身上可爱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而不是仅仅看班级板报得几分、跑操得几分,而要看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潜力可挖。——这就是一种审美心态。

    三、面对一堆牛粪——交流是产生美感的唯一方式

    刚毕业那会儿,曾经听到两个同事在一起谈论班级的学生,一个说:我们班的某某某啊,就是一堆牛粪,臭不可闻还扶不上墙。(孔子也曾这样骂过白天睡觉的学生宰予: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另一个说:你那个还是好的呢,牛粪孬好还能肥田;我们班某某某就是个核废料,自己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还污染别人!

    听了以后我心里特别恐慌,倒不是怕自己碰上这样的学生,而是怕将来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堆牛粪”或者“核废料”,你说那该咋办呢?幸好边上有位老教师说了句话,才让我安下心来,他说:他们在你们眼里是牛粪、核废料,在他们父母眼里说不定还是宝贝呢,没听农村有这么句话呀,“秃妈生个小秃丫,别人不夸俺自己夸”——在父母眼里,所有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

    感谢这位老教师的一番话,他不仅告诉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还通俗地阐述了一个美学上的原理: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罗丹和别林斯基都说过类似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这样说呢?“美质”,就是事物在未被人们感知时自身已经具有的可供欣赏的因素;“美感”,就是人们由于感知了事物的美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情趣。如果一个事物具备了可供欣赏的“美质”而未被人们发现,就不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着“羞花”之貌的杨玉环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是如果她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天下有几个人知道她是美女呢?我们可以设想,与她同时代的人中,和她一样美貌甚至比她更美的人肯定大有人在,而我们为什么只说杨玉环是美女呢?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感知”其他人的美。

    《庄子·秋水》里有个故事更为精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如果真如惠子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一切都将一无所知,就陷入不可知论了——我不是太阳就不知道太阳的温暖,我不是河流就不知道河水的清澈,我不是祥林嫂就不知道祥林嫂的哀愁,我不是音乐就不知道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庄子的观点,我们总是在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因此能够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能够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能够体会出《二泉映月》的凄婉……

    其实美感就是在物与我时刻不停地交流中产生的。由于有了交流,有了自身情感的投射,我们才能从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一朵随意飘荡的云彩、一只偷吃的小老鼠,甚至一堆牛粪上感受到美,才能热爱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一个与我们一样活生生的生命,我们怎么可能找不到他身上的美呢?怎么可能不产生热爱的情感呢?

    当然,很多客观的因素可能会干扰我们对学生身上美的因素的发现,但是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教育,就是一个美丽的期待”。当我们感觉到某个学生身上问题成堆的时候,那正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把问题转化成课题”,把不满的情绪转变成科学分析的眼光,当一个个问题解决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交流产生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孩子美质被发现的过程。

    四、面对一本字典——个别与整体

    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不论它的形体还是它的意韵,都值得人再三地玩味,所以有人凭借一本《新华字典》可以熬过漫长的知青生涯。

    但是,字典毕竟不是诗集,再完美的字典也不能取代一本薄薄的诗集带给人的感情释放和美学享受。为什么?因为字典解决的只是文字的个体问题,而诗集则是一个文字群体,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的那种韵味,那种互相扶持、互相依存的和谐关系,是任何个体独自无法展示出来的。

    我们的班级里可能有各科老师的掌上明珠,可是还有很多宝贝在明珠的光环下被忽视了,这是违背美学中整体大于局部的原则的。如果我们只盯住局部而忘了整体,就容易使审美变得简单化、表象化。正因如此,才有“东施效颦”这样的典故。也正因为我们可以克服这个错误,我们才能够从满脸皱纹的老祖母身上欣赏到一种慈祥的美,才能够从卡西莫多的行为中欣赏到灵魂的美。

    一个班级的整体发展,决不能让个别出类拔萃的同学所取代,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建设,也不能只围绕成绩好的同学而展开。罗丹曾经砍掉他花费了大量精力创作的巴尔扎克的雕塑的手,因为他深知,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作品,没有任何部分可以比整体更为重要。

    字典永远不可能代替诗集,除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还有诗人在将文字组合成诗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妙思。我们经常拍案叫绝的,经常就是诗人怎么能找到这样精妙的构思、这样别致的表达、这样直入人心的情与理。这和班级、学校的管理同样有着共通的地方,一个优秀的班级,不仅仅是因为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还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管理理念、管理艺术的体现。可以这样去推测,只有制度建设的班级可以井井有条,但不会生机勃勃;只有人格魅力影响的班级可能其乐融融,但不可能严明开放。只有建立一种融合着制度、情感、信念等诸多积极因素的班级文化,才可能让班级文明、向上、和谐地发展。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由于学校临时将我从高二调到高三任课,一群学生跑到学校哭闹,二十多个家长从几百里外跑到学校进行交涉。很多同事很羡慕我有这样的成绩,我自己也曾沾沾自喜了一阵子。后来想想,这是一个错误,我没能给我的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过多地沉浸在个人的情绪之中了,对学生、对学校都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孩子们后面的求学生涯不可能由我来包办,学校的工作也不可能由我一个人来担当——个体的能量再大,也只是局部的优势,不能代替整体。后来又遇到过临时调整班级之类的事,处理的时候就很小心了,也就相对平稳得多。

    结束语:一日,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东坡挪揄地说:“像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其实参禅、做人、生活都是一个理,你用什么眼睛去看他人、看世界,他人和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当然首先是,你就是这个样子的。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能有一双慧眼、“美眼”!

                                                2010.1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壶里乾坤[3]
后一篇:壶里乾坤[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