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坡山楂树
哦,天哪!
难得中秋放假,抽点时间到新华书店逛逛,店面不大,书也少得很,但站到书架前还是感觉得到那种淡淡的轻松,仿佛所有的人与事,包括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都渐渐退去,走入了一个古今中外全部贯通的清朗世界。一本一本随手翻翻,都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一读,会有很多感触——我一直相信,一本书写出来,不论别人怎么评论,从作者角度看,一定都有它编印的理由,都是作者渴望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一种诉求。孩子在边上翻了一阵子,有些不耐烦了,催促我快走,说这么多书你哪天才能看完呢。他还不知道书的魅力。记得以前在厦门工作的几年,每到国庆长假,都要钻进书城泡几天,让自己的灵魂从尘嚣中探出头来,作一次深呼吸,或者说洗一次淋浴。
挑了几本觉得有点份量的书,其中有艾米的那本《山楂树之恋》,最近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的一本书。我不是那种喜欢跟随潮流的人,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喜欢慢半拍,当一本比较轰动的书尘烟散去以后,才会找来静静地读一读,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出现过“琼瑶热”、“三毛热”,我都是这样的。不是对作者不尊重,而是担心自己在热潮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力,那倒是有些轻慢了作者。这次有点例外。
了解《山楂树之恋》缘起于同名电影的首映式。那天在电视上又见到好久不见的老谋子,感觉特别亲切,他演《老井》、执导《红高粱》的时候我们正在读大学,后来又看过不少他执导的电影,自然就觉得他老兄是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及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确认这位艺术家真的很有自己的内涵和涵养,很喜欢。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他执导的另一种风格的电影,还没有机会欣赏呢,但从开幕式上已经知道他倾注的心血了,包括对女主人公静秋演员的选择。至于对影片的整体观感,要到看完以后才敢说话。吸引我对原著感兴趣的原因是张导的一句话,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纯净的爱情故事”。
现在很多爱情片,甚至不是情感类的片子,如果没有大量的“肉搏”场面似乎就没有好的票房,于是一种“泛性爱”的文化意识充斥国内外,让人看得面红耳赤,心惊肉跳。不少年轻人在网上苦苦追问:现在到底还有没有纯洁的爱情?韩剧进入中国以后,让许多人如痴如醉,什么原因?人家的爱情故事“干净”,充满着人味儿而不是兽性。我想大家看“肉”已经看厌了,于是要给爱情寻找一个像样的归宿,《山楂树之恋》理所当然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是对“泛性爱”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精神架构的一种反思与批判,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次进步,是社会由深重的物质化状态向精神化状态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必须引起文化人高度重视。
如果说《山楂树之恋》给爱情找到了归宿,那么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归宿,比如亲情友情、诚实守信、人生价值、人与自然等等。文学似乎总是在和社会唱反调,每当社会进入某一种状态的时候,就有相反的声音通过文学的方式来传达,比如金钱至上以后,就有不少文学作品从关注底层、为富以仁、保护文化与生态等角度予以批判,而这种文学上的“反动”恰恰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给人以警醒与精神制衡。因此,《山楂树之恋》的价值可能不仅仅会改变人们的爱情观,它将要引发的是人们对社会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的审视与反思,甚至将引起人们对于社会精神架构的分析与重组。这是我隐约感觉到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向。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在吃够了大鱼大肉以后,在肯德基、麦当劳充斥大街小巷以后,在情人节、圣诞节成为商家敛财的炒作以后,不是在到处寻找家常菜、土鸡土鸭、传统文化吗?我觉得今后将有更多的文学家、文化人从不同角度去做这样的精神厘清工作,甚至会像文革结束后出现“伤痕文学”一样,出现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这是对文学、文化稍有关注者的期待。
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在城里黄发垂髫、少男少女的手里传递着、享用着,我们还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山楂树,知道培植山楂树的农夫,知道山楂树生长的土壤,知道山楂变成冰糖葫芦的过程与历史,这样物质与文化才不至于脱节得那么严重。正是秋意浓郁、月色如洗的时节,想那些种植着山楂树的山坡上已经红果累累了吧,希望享受着物质文明的人们也能走进自然,去看看那满坡的山楂树——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
不写了,要看《山楂树之恋》了,作者为它流过泪,导演和演员为它流过泪,我们这些读者、观众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我想读完以后我还会讨论它。
2010.9.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