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居住
哦,天哪!
读胡健先生的《淮安文化与城市建设》,觉得很着急,生怕看过这本书的人太少而埋没了先生的智慧,又怕读到这本书的人不曾读先生的其它著作而不能理解先生的深刻内涵,机械地认为这本书只是谈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而忽略了它的普遍意义。先生从网上发来信息问:书还能读吗?我不把这句话当作先生的自谦之辞,我以为先生是在问他的弟子:你能读懂吗?
对这本著作的整体理解还需要我慢慢消化,我只能就我感触最深的篇目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今天想聊的只是书中的《城市建设与生态园林》一篇,且只就其中的一个局部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生在文中说:中国古代士人的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当时的士人们在玄学的影响下,雅好山水,主张“山水以形媚道”,主张“以玄心对山水”,于是才出现了不同于此前宫苑的士人园林,这种园林以山水、植物的自然形态为景观体系,以纡回委曲为空间造型,并使诗画等士人艺术与园林结合,从而使“园林适心”,以表达他们亲近自然、与道合一的玄心与情怀,从而追求诗意地“去居住”。魏晋士人的园林多在城堡之外。随着中唐白居易中隐理论的出现,那种在城市中的“壶中天地”式的宅院园林出现了,到了明清大盛起来。这种中隐式的园林追求在喧挤的城市与小小的宅院庭园中以小见大,以有现显无限,获得一种林泉之乐……
且不说这短短的一段话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深度和美学厚度,单是其中包含的生活哲学已经把我们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现象背后的心理点破了。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及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去居住”,他认为城市建设的核心意图是让人们感到“适合居住”,这便是我们进行一切建设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城市建设者们是如何理解城市建设意图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们的家居建设的意图。目前换房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装修又是换房中的关键内容。依照先生的大观点,我想问一句:我们在进行家居装修的时候想清楚房屋规划的意图了吗?别忘了,豪华与简朴、技术与风格、文化与实用等等或对立或统一的关系,不是为了向外人展示什么、标榜什么,而是适合居住,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想许多确定不下的方案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什么是适合居住呢?先生从更宽的角度给我们作了明确,城市建设要考虑科技含量,但更重要的是生态与文化。所以先生主张建立生态城市,主张唤醒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城市建设我们一般市民干涉不了,但可以把这个观点缩小到家庭:我们在进行家居规划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很多人为了所谓的格调、品位而把家居装修全部委托给装潢公司,请问:我们自己的想法、理解放到哪里去了?一个家居的设计是为了“我”的居住,而不是装潢公司,我们怎么可以袖手旁观、等待现成的居住环境呢?
先生还提到“诗意”地去居住。什么样的居住环境算是“诗意”的呢?我想就是书中反复陈述的观点:生态与文化。不把人类的居住与环境统一起来,是对自然的背离,脱离自然的居住环境必然是孤单的、封闭的、生硬的、让人焦虑的,离开对环境的思考,便找不到居住的背景,就不能把环境当作风景来享受,自然不会有诗意和情调。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说太湖边上建起一片别墅,同样的面积、同样的结构、同样的管理,但价格却相差几十万。什么原因?原来有的别墅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太湖,有的则看不到,多出来的几十万只是为了买一窗风景。我们在进行家居设计的时候有没有把室内与室外联系起来考虑?购房的时候谁都会考虑环境或者叫生态问题,而美化居室的时候可能就把视线收缩到窗口以内了。
文化不是识多少字、读过多少书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先生把他的家乡文化进行了历史的纵向和地理的横向梳理,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那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我们的家居应该如何唤醒家人对文化的归依,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水平决定的。我们可以有很大的书橱,可以有名人字画,可以有高质量的音响,但这是家庭文化的本质吗?别人的东西只能用来装点生活,却不可以代替生活。有个相声里讲,等哪天财了,我要天天吃煎饼卷鲍鱼。这就是生硬地把经济实力和文化混同了。我以为,家庭也应该有家庭文化,家居建设就要考虑到家庭文化的物化方式,比如情感的因素、趣味的因素、信仰的因素、乡土的因素等等。我曾跟一位搞设计的朋友说,有一天我要是搞家庭装修,其它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弄,好用就行,但一定要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给我装上小音箱,我要在房间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到淡淡的音乐。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有几句诗我非常喜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青山是生态之美,而酒和桑麻则是文化的体现,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才是“诗意”的居住。
2010.8.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