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山窝
哦,天哪!
记得最后一次去花果山,是镇江来了几位朋友,陪他们上去走了一趟,至今已经很多很多年没去了。当时正是夏季,一夜狂风暴雨过后,不少大树被吹倒,横在路上,车子通过费了不少事。山上几乎没有游客,请了位导游带上去,讲的无非是些神话和传说,除了一部《西游记》给人们提供一些编织故事的灵感外,好像文化的内涵并不很多。再往前一些,花果山还没有真正开发,还流传着“天下闻名花果山,上去一看破烂摊;累得腰痛腿又酸,发誓下次不参观”的俚语。总之,前后几次去花果山,并没有留下什么难忘的印象。当然,这些也不是这么多年不去花果山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它就在身边,反而不那么急切去看它,什么时候不能去呢?这倒是应了那句老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看风景,有一个怪圈——贵远贱近。对远方的风景喜欢用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即使没有什么特别的,也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而对身边的风景却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倒不是对家乡不热爱,或许正是因为热爱才不肯容忍它有一点瑕疵吧;挑剔完了,也觉得挺过分,只好对着家乡的风景歉意一笑:我怎么舍得让别人来说你呢?这样的心态也不独是对风景,对民俗文化、对身边的人和事,也大抵如此。人家的东西、人家的人,不关痛痒,不关情感,怎么着都能凑合,偏偏不肯放过的是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物、事。
伴着“五一节”的风,天气骤然暖起来,细数节气,怕是快到立夏了吧。孩子吵着带他去花果山玩,加上自己也时常有一种枯竭感,于是决定去。起先对出游总觉得是一种任务,仿佛要到哪里去开会,知道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绝对玩不出轻松来,于是不停地暗示自己:现在是去玩啊,现在是去玩啊!车子驶出天天行走的海滨小城,心理才渐渐调适过来,除了手里的双肩包,不再有任何负担。回望小城,突然觉得很新鲜,似乎从来就没有认真去打量过它。海声渐远,青山矗立,依山而建的人家色彩鲜明,错落有致。想着这个山窝里住着哪几个熟人,那个山窝里住着哪几个朋友,疏于问候的歉意如塘中的蛙声迭起,说是歉意,其实还带着很浓的温暖——我竟然有这么多让我想起的人生活在这片山海相依的土地上,可惜平时都让一些凡尘给掩盖了,短暂的远离让我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心里一阵温暖。海子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种冲动很强烈地涌上心头,我想,如果在某些不是节日的日子里,我也能给这些让我想起的人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一定能给他们,也给我带来很温馨的喜悦。——至少,当时我的心里充溢着温馨,觉得山也美丽、云也飘逸。
车子驶到花果山下,不过用了半个多小时。人很多,在排着长队买票。我们晃晃手里的市民年卡,轻轻松松地走进了山门——家乡真的挺好的,那么多外地人远道而来,还要排队买票,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景点建设依然如故,十几年过去了,没有什么大改变;景点的服务依然如故,不周到,还有点乱,各种物品的价格和车价千差万别,随商家的心情或高或低,说心里话,我不喜欢这种无秩序。自己享受着市民的优惠政策也就罢了,那些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客人,总觉得对不住人家。
既然没有改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例行公事地带着孩子翻山来到九龙桥,攀登到三元宫,穿一趟水帘洞。玉女峰依然没去——留点想头吧,要不下次再来不知又要拖到哪年哪月。给孩子讲解了两种植物,古老高大的银杏树和黄绿相间的金镶玉竹。又一次意识到,花果山实在是太缺少文化底蕴了,面对孩子我感到很尴尬。
半山腰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小蟠龙”三个不算很大的字,还有几个苔迹斑驳的小字。细看那块石头,长相和蟠龙似乎毫无关系,不知古人为什么要刻上这几个字。就是这几个字,却引得很多游客排队拍照。我想,如果没有这几个字,这块普通的石头肯定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见文化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珍贵啊。于是,那片有着几个字的山窝让我感到了温馨。一路上都在想着它,想着为什么文化一定要依靠祖先留香,想着我们能给后代留下些什么值得拍照的东西。
夕阳在山的时候,我又回到了海边小城。那一片片住宅小区宁静地分布在几处山窝里,笼罩着大地回春后的祥和,不知那些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正在山窝里做着什么。——我是不是又要回到出游前的生活状态了呢?我想应该不会吧,毕竟回望过,欣喜过,怎么可能重又回到麻木呢?
2010.5.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