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均衡化
哦,天哪!
在古代,受教育的权利不是人人都享有的,它往往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贵族拥有更多的权利,也更加尊贵,而平民百姓更难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最终导致社会的层级愈加鲜明,社会更加不公平。因此,受教育权力的分配,代表着朝廷或政府对社会利益分配的态度和方向,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和谐,人人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由于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由于社会成员先天和后天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享有受教育权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如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异等等。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国家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均衡化问题,其中义务教育的实施就是保障教育相对均衡的一项重要措施。应该说教育均衡化不是一个新理念,孔子就曾说过“有教无类”,但是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没有教育工作者的扎实努力,教育均衡化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一个口号,至多是对教育的一个良好的愿望,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因此,面对国家再次提出的教育均衡化问题,除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进外,学校也必须围绕这个方向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努力发展自身的内涵,为学生提供相对优良的教育资源。但是,正如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浮躁心理一样,教育均衡化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所以,面对教育均衡化,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发展规划。
教育均衡化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快速发展。从学校自身来看,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跨越式化展与遵循教育规律
要想使原本薄弱的学校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发展就不能按原来的模式慢条斯理地运作,必然要运用一些非常的策略和措施,如引入新的教育模式、新的课程结构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引入什么模式、方法,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前几年,有的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搞什么“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家纷纷前往取经。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重视目标达成情况的监控,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将其推向极致就有些可怕了。所谓清,就是要有大量的测试,所谓以考促学,有人形象地把这种做法称为“不喂猪,常称猪”,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能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学科体系很值得怀疑。再说,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在考试上,到哪里去找时间锻炼身体、培养品质、拓宽自己的视野?要知道,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验室,有很多能力要在学校里养成,有很多经验要在学校里习得,让学生单弹成绩一根弦,无疑是对“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背离,更不要说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戕害了。
近来有的学校又引入了“先学后教,重在展示”的教学模式,这是对成功教育的具体落实,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可是有些学校不能冷静地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不注重教学模式与学科特点的结合、与教师风格的结合、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与不同年级教学要求的结合,努力使教学模式的精髓校本化,一味去比哪位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甚至发展到不准老师进课堂,这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还有待时间来检验。我只想问一句:这些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只讲知识,不做其它事情?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不是没有其它的信息、情感交流?如果单靠学案就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全国只要配齐一套教师队伍就足够了,专家编写的学案肯定比普通教师编写的要好。
在学校进行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成绩而不及其余,任何削弱学校综合性教育功能的做法都是危险的,我们不能等到这些孩子显露出某些方面的缺失再来纠正教育行为,因为学生不是产品,不能返工,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已经伤害了一批学生。教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必须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为了出风头而冒进,不能对薄弱学校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说到底就是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折腾。我认为,在教育上只有改良,没有改革,只能扬弃,不能革命,只能立足实际,不能人云亦云,因为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更不能改变它。
2010.4.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