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佛像脚下
哦,天哪!
曾经从乐山大佛的肩部沿绝壁上的栈道一路下行,一直走到大佛的脚下,再仰头看大佛,已经不是原先平静地眺望远处江河的目光,变成了慈祥地俯视脚下芸芸众生的怜惜神情。我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感觉使然,还是佛原本就是这样,总之当时坐在佛的脚下感到特别温暖。是的,那么高大的佛像,人连他的脚趾头大都没有,渺小得如我们脚下的一粒沙子,可是始终笼罩在身上的目光又让人不觉得自己卑微。这种感觉还能在哪里找到呢?
带着这样的喜悦,我还走过许多寺庙,就像一个受过特别宠爱的孩子,总希望再从父母的眼神里看到那种带着水分的目光。然而,那些精致的贴金的佛像没能给我被慈爱笼罩的感觉,倒是有一种逼视的压迫。我知道,产生这种感觉是不对的,佛像不过是佛的一个具象,所有的佛像都是佛的象征,都包含着相同的内蕴,所有的佛都应该是慈祥的;然而我的理性却无法说服我的感性。有时我在想,是不是因为离佛像太近,所以没有那种空灵的心境所致?走远一些,再回头,佛的神情已然模糊了。——我恍然大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不是离佛像远近,而是佛像的高度。于是我又想,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慈爱,一定也是因为父母的心站得特别高远吧。没有高度,怎么可能产生宽广无边的慈爱呢?
从此以后,每到佛的面前,我都尽可能地把自己想象成特别渺小的样子,以此来衬托佛的博大。或许佛并不希望我这样,因为他总是告诉我们人是平等的,万物是平等的,人和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我是如此贪恋那种慈祥所带来的慰藉!——这种宽和的慈祥,生活中是多么稀缺啊!
对佛的错觉还有一个。我们都知道,人有时是很固执的,我们对这种固执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依然要坚持固执。
真正理解佛与众生的关系是在厦门期间,所以总觉得其他地方的佛都不是心里想要的,只有那里的佛理才和自己声息相通。离开厦门以后,也去过庙宇,也和一些朋友谈起佛的内涵,然而总是觉得陌生,觉得很多人尊崇的佛是某种权威的化身,让我拼命努力也无法走近。我想这大概是由于门派不同而造成的隔膜吧,我对人家的感悟也应该尊重并接纳,因为佛本身就是觉悟,而我的偏执恰恰违背了这一点。可是,我的心依然被那里自然、随缘的众生佛义所温暖,不肯迁就任何对佛的神秘化。
坐在佛像脚下,我对自己的偏狭不曾忏悔,因为我心里的佛是可以包容一切的,当然可以宽容我的执拗。——在佛面前,我本来就是渺小的嘛。由佛的包容可以推测佛的心胸有多么开阔,既容得下芸芸苍生,还容得下与自己比肩的各路神仙。对于其他信仰来说,这似乎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信仰都是排他的,但佛不,至少是我理解的佛不是这样。正因如此,我理解的佛才愈显得高大而开阔。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仿佛一直端坐在面对江水的乐山大佛脚边,一直漫步在心香萦绕、梵音缥缈的南国榕树下,心像被清洗过一样,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令人感到喜悦。
2010.3.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