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子

(2010-03-25 00:16:24)
标签:

感悟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影子 影子
哦,天哪!

    和孩子一起在路上走,他突然对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兴趣,用力地向前跑了一阵,很懊恼地回头对我说:为什么我总是跑不过我的影子?我很想用光速和人奔跑速度的关系给他一个解释,但是我知道这很冒险,因为他还无法想象光速是一个怎样的速度,而一旦他想不通,便会没完没了地追问下去。于是我改用很赖皮的办法来答复他,对他说:你转过身来,影子就跑不过你了。他真的转过身来,无论走快走慢,影子只好跟在他的后面,这让他很得意了一阵子——他超过了自己的影子。
    但我知道,用不了多久他还会提出影子的问题,因为影子总是跟着他,在他的前后左右提醒他这是个问题。其实不光是孩子,所有人几乎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影子里的。
    曾经做过几年教研室主任,后来辞职到外地走了一圈,回来以后,以前的那些同事依然主任主任地叫着,有的人叫完还要不好意思地解释一通:叫习惯了,改不过来,别介意啊!我不会介意,我知道他们还生活在我过去留下的影子里。值得庆幸的是我自己没把自己留在当初的影子里面,而且像蝉蜕一样把影子丢在了过去,别人愿意拿着那个空壳当作我,我为什么要介意呢?我远远地看着人们对着那个空壳说话,一笑了之。
    记得宋代的程颢有一首诗叫《春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问我的学生:诗中的“余心乐”是什么乐?学生年龄小,又不了解诗人的详细情况,只好凭着自己的想法猜测,“面对春光的喜悦”,“学说受到重视的欣慰”,“国家和百姓安宁的幸福”……你能说他们说得不对吗?他们把这位理学大家拖进了自己的影子,于是程颢便成了他们的化身。后来我又把程颢的《秋日》给了他们,这才让他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他的修炼已经超越了常人的范畴,到了无所不乐的“逍遥”境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看到别人和自己的影子说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里写过这样的体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卞之琳也曾在《断章》里远远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发过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走出自己的影子,特别是走出自己的影子看到别人煞有介事地和你的影子对话,固然是一件很诗意、很哲理的事,可是如果沉浸在别人的影子里,似乎就没那么洒脱了。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就是活活被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的影子吓死的,他不过是打了一个喷嚏,人之常情,可是在他心目中,将军的影子太高大、太沉重了,他背不动,最后就被这影子压死了。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变色龙》里的警官奥楚蔑洛夫,也被一位将军的影子压得呲牙咧嘴,虽然没有死掉,却吓丢了自己的灵魂。我不是在嘲笑这些人物,相反,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让人背不动的影子实在太多了——毕竟,我们都是小人物,小人物身上压着的影子特别多,而且对影子的恐惧甚于对影子主人的敬畏。
    你是那天上的月亮
    我是那疯狂的海洋
    你明明在我的心中
    却又在高高的天上
    记不清在哪里读到过这首小诗了,一下就被它所表现的“爱的痛苦”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生活在爱人的影子里、父母的影子里、孩子的影子里……生活在所有与我们有关或无关的人的影子里,我们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乎别人的眼神……在乎我们虚拟的留给别人的印象,所以我们活得很累。
    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生活在重重叠叠的影子里,只是没有勇气摆脱这些影子,有人说“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背影,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真能做到这样就好了,可是谁敢呢?因为你一旦摆脱了所有的影子,便孤伶伶地站在无边的黑暗里了,除非能像程颢、陶渊明那样“道通天地有形外”,“心远地自偏”。
                                                            2010.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坐在佛像脚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