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导图
哦,天哪!
五、如何让观点走出材料
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处理不好材料和要表达的观点、情感之间的关系。写叙事文则只顾叙事,不管读者是否理解叙事的意图,这很像捉迷藏,藏的人一头钻进一个角落,不露丝毫痕迹,藏倒是藏严实了,可是找的人总是找不到,最终只好作罢——过分的含蓄有时也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写议论文则拼命堆积论据,心想有这么多证据你还能不服?却忘了告诉读者你这些材料是干什么用的,谁能说一堆砖头瓦块水泥钢筋就是房子?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思维问题——对材料缺少必要的整理与分析,没有让观点、情感从材料中走出来。
什么是分析呢?简单地说,分析就是对材料使用的意图加以阐发,让读者明白你想用这些材料表达什么意思。古人有个写作观点,叫做“羚羊挂角,不露痕迹”,强调的是含蓄之美。我认为初学写作的人不能太强调这一点,特别是考场作文,藏得太深可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不明所以;到写作技能较为成熟的时候再讲究含蓄蕴藉比较好。日本有个名句,“青蛙跳进池塘中,扑通”,有多少人能欣赏出其中的韵味?所以,写作中不时地露一些痕迹,让读者能够找到你的意图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分析的意义。
要想对材料进行分析,必须先分析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情感所包含的要素,也就是将要表达的观点、情感进行拆解,具体方法在上一讲“分解文章主题”部分已经作了说明,不再重复,这里要讲的是分解文章主题与分析材料的关系。只有先将要表达的观点、情感进行细致地分析,才能明确材料中包含的与之相同的要素,换句话说,写文章必须用分析观点、情感来带动对材料的分析,即艺术创作中所强调的“以意导气,意在言先”。我们只有明确要写什么,才能理清要怎么写。
举个例子来说吧。吴晗的《谈骨气》为了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先对观点进行了分解,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选用了文天祥抗元、乞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斥敌三个事例来证明观点,这样,作者对列举的材料就很容易加以分析了:从人物的身份看,有富贵的达官,有贫贱的乞丐,有坚贞的文人,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从横的角度指向论点中的“我们中国人”;从事例的组织顺序来看,又大致符合由古到今的顺序,即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不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历来如此,从纵的方面拓展了“中国人”的内涵;这三个事例的“知名度”也相当高,稍微具备一些文史知识的人都了解,作者稍加引申,读者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了。试想,如果作者不对论点进行分解,后面的事例应该如何分析?
下面说说分析材料的方法,也就是写作时思维运作的方向和方法。
1、要素解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材料陈述过程中或陈述完以后,作者要运用分析性语言带着读者去寻找观点和材料中包含的相同的显性要素。前面讲过的关键词引导语段就是这个方法的具体体现。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就是分别从父母、孩子、朋友、事业几个角度来阐述“我很重要”的,由于有了关键词的点化,读者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就很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
2、比较显现法: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的比较,显现出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或不同要素,作者对要素稍加说明就可以引导读者理解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了。要说明的一点是,比较分为类比与对比两种,类比是为了找出材料之间的相同点,而对比是为了突出材料之间的不同点。对比不要多说了,很多文章都喜欢用这种方法,主要说说类比。励志的《原来这么简单》通篇都是用类比方法,一口气罗列了十个材料,每一个材料都突出了“原来这么简单”;当然,这十个材料又不是重复的,分别从“拥有漂亮很简单”、“培养孩子很简单”、“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实现理想很简单”、“快乐很简单”、“人生也很简单”、“获得机会很简单”等角度切入,作者没有加以概括,但每个读者都明白——拥有美好的人生只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就可以了。这很像数学里的“
提取公因式”,通过同中有变的材料引导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和归纳。
3、材料变形法:即改变材料的原始状态,使其内在含义得以显现。关于材料的变形方法,我在《写作中变形方法例说》、《投石与生枝》中有过详细的阐述,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莫泊桑的《项链》是通过项链的丢失来改变主人公的生活轨迹的;契诃夫的《变色龙》是通过一条小狗主人的变化来突出人物的劣根性的;刘以鬯的《打错了》更为典型,两部分的情节、语言大多是重复的,但有一个细节不同,就是主人公是否接了一个打错的电话,没接到电话,主人公在公车站和一个老人、一个孩子被巴士轧成肉饼,而接到这个电话却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被巴士轧成肉饼。这些作品,都甘蔗榨汁一样,通过材料变形,把原本平淡的生活素材里包含的人生道理“挤压”出来的,看上去作者没站出来说什么,但他们都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合在对事件的处理上了。
4、虚实互化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而虚之,虚而实之”。作者通过把虚写的材料(如梦境、想象、回忆等)当作实际发生的事件来写,或者把实际发生的事件和虚拟事件相混淆,从而使材料中的要素显现出来。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里多次运用这一手法。如有人向爷爷给翠翠提亲,两个人都用“我给你讲个笑话”来开头,为什么不直说呢?原来作者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边城人注重礼节、人情淳厚的特点。翠翠和爷爷的对话也经常是虚虚实实,反映了女孩情感觉醒过程中的羞涩。
分析材料中观点和情感要素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只要树立一个意识,还可以自己总结、发明更多方法,这个意识就是:文章中的每一个材料都必须有明确的表达意图,作者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告诉读者或者暗示读者,而不是写完故事就放任不管。
2010.3.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