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思维导图[1]

(2010-03-01 00:57:46)
标签:

教育策略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写作思维导图[1] 写作思维导图
哦,天哪!

    很多学生和家长向我询问写作上的一些事情,这让我很为难,因为写作不是几句话、甚至几节课能够解决的;而大凡来询问这个问题的,大多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希望经过我的解答能够迅速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这更增加了我回答的难度。
    有时自己觉得挺像个老中医,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总算号准孩子的脉相了,可是开出的药方却是缓效的,需要先固其本源,然后再平衡阴阳,调理金木水火土的关系,这才渐渐靠近病灶。我也希望自己能变成西医,通过各种仪器直击病源,然后用药或用刀三下五除二把问题解决。然而,这很难,难到我对自己恨铁不成钢。万般无奈之下,我只有对自己下刀,试图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解析,让很多孩子从我切开的五脏六腑上看出点门道,少走点弯路——这就是所谓“写作思维导图”的由来。我先用文字作如下表述,然后再把它做成图示吧。

一、文章整体构思

    写作对于学生,最难的是无话可说。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孩子平时讲话一套一套的,可是一到写作就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三句半一说就没词儿了,以为是孩子不懂得写作技巧,所以不会写作。可能有一些孩子是这样,可是大部分孩子不是这样,这要弄清平时讲话和写作的区别。
    众所周知,平时说话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使有,也不一定每句话都紧扣话题,说着说着发现跑题了,再回来;而写作不行,必须每句话都指向主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七七八八什么都写进文章。另外,平时说话大多有一个生动的情境,甚至还有人应答,这些都会激活说话人的思维,让他不停地产生想法,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写作不是这样,写作时的话语情境需要写作者自己创建,如果写作者能创建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话语情境,他的思路就会开阔、通透,如果创建不好,便无话可说,只好凑足字数交差了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境”。
    写作的人要想很顺利地“入境”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积极的心态,即很想写这篇文章。如果看到题目就产生抵触情绪,那是无论如何也入不了境的,当然写不出好作文。二是有东西要表达,也就是在话题限定的范围内有自己的看法,落实到文章里就是有主题;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容易写得无头无绪,写得前言不搭后语。三是有故事讲,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能把生活再现出来,如果对生活一片空白,便只能说一些口号式的空话,而写空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只要会编故事就能写好作文,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能不能写好作文的关键还不在于故事编得怎么样,而是有没有观点。所以,要想做到有话好说,就必须有观点,也就是一个人对某个问题、对某种现象、对人生的看法。有了基本的判断标准,可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才会出现观点与现象的吻合或者冲突,而不论是吻合还是冲突,都是写作时的火花,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题。这是打开思路、有话好说的关键。
    如何才能让孩子对一些问题有看法呢?首先要关注生活。有人说生活如过眼云烟,对于常人可以这样,但对一个想写好作文的人就不能这样,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从生活中撷取几个事例就可以了,反正考试作文的范围就那么宽,有几个事例进行挖掘、组合、改造,完全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心应手;如果想真正提高写作能力,那就必须有大量的生活积累,就必须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和提炼。
    其次要提高自己理解生活、评价生活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读书,读一点哲学、美学、文学方面的书,从书本中去移植别人的观点。当然这种移植不一定是照搬,赞成的可以套用,不赞成的可以批判,不完全赞成的可以改造。这个功夫是非下不可的。读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借鉴,还可以促进思考——某个观点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或者这个观点能不能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适应?当孩子学会把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生活中找到正面或者反面的事例,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孩子阅读的时间(特别是自由阅读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此在要求他们读书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观点,告诉他们什么问题应该如何理解,促进他们对生活进行思考,从一些现象中提炼观点。如果是我们帮助孩子进行思考,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代替孩子思考,而要从激发孩子思考的角度去讲解或者提问,比如说对眼下的流行歌曲很多成年人不大好接受,就可以给孩子说出个一二三来,像曲调问题、歌词的意义问题、给听众带来的美感和精神感染问题,孩子就可能提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来,不管他是否赞成你的观点,他都进行了思考,如果遇到《谈时尚》之类的作文题,他就有话好说了。二是不要脱离孩子的生活范围,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大谈生意经或者官场上的一些现象,孩子就可能不感兴趣,而这样的话题也不太适合让孩子拿来写作文,他没有真切的感受,你让他说什么好呢?我觉得比较适合与孩子探讨的问题可以限定在这样的范围内——社会现象类,如家庭生活、环境保护、人生追求、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关系类,如身心和谐、人我关系、物我交流等等。
    总之,要想让孩子写好文章,先要让孩子知道有什么可说的,而文章的两只脚一只站在生活里,另一只站在书本里,这是培养孩子写作水平的根本办法。

写作思维导图[1]

                                                    2010.2.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眼见未必如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