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见未必如实

(2010-02-26 00:59:04)
标签:

教育故事

教育

分类: 生活絮语

眼见未必如实 眼见未必如实
哦,天哪!

    我认为,所有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把“你有说话的权力”这句话变成一句亲切、美妙、动人的话语,就像很多时候对自己说的一样。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俗语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屡屡被验证,然而放到教育中,它却未必是真理。
    一天早上风很大,校园里不知从哪里刮进来很多塑料袋,薄薄的袋子鼓满了风到处飘荡,值日生都在拿着笤帚打扫。有一名男生,刚把一个塑料袋扫进纸篓,却又被风刮出来,再扫,又刮出来,再扫,又刮出来。这名男生大概是被风惹烦了,索性不再去扫那只塑料袋,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它被风刮走,嘴里还念念有词:“使劲刮,使劲刮!”正好我经过那里,看到这名男生的行为很不高兴——自己不能认真处理好垃圾,还希望它刮到别的班级清洁区,这种意识比不打扫卫生还糟糕。我正要上前去批评他,发现他是高二年级的数学课代表,平时往办公室送作业本,比较熟悉,于是就停下来看他最终如何处理。那只塑料袋在风中打着旋,一直向教室西头的一个墙角飞去。再仔细看才发现,墙角那里还站着一名同学,正在盯着那只袋子,准备将其收进垃圾袋。那名数学课代表转过脸来,见我正在盯着他看,知道我在观察他的行为,笑着解释说:“这袋子实在不好对付,我和五班同学从两头堵着扫……”我明白了他的意图,对他笑笑,走了。
    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很冲动地过去把他教训一顿,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也许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他什么都不辩解,按照要求去把那只塑料袋追回来,可是给他戴上“不负责任”、“意识不好”等等大帽子,他心里会服气吗?弄不好,他一上午心里都会不舒服,甚至还会影响他上课的效果。
    在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上,我们强调及时性,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提高教育效果,这本来是没错的,可是稍不留神就容易把“及时性”误解为“即时性”,也就是发现问题当场解决,这似乎是增强了工作的时效性,然而往往忽略了教育的实效性,许多师生冲突都是因此而导致的。
    很多老师对现在孩子的诚信缺乏信心,似乎孩子的每一句话都在欺骗、狡辩,不相信耳朵听到的而相信眼睛看到的,强调自己去观察。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吗?如果从教育理念上对孩子充满怀疑,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怎么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呢?
    对这一现象引起思考是起源于我对自己孩子的一次管理。有一天,孩子把家里买来的毛豆粒拿到客厅里,先倒在地上,然后再一粒一粒地往盘子里捡。当时我很想训斥他几句,可是因为忙着另一件事没得空闲。等我忙完了手头的事情再回到客厅,孩子已经把毛豆粒全部捡进两只盘子,还喜滋滋地告诉我:“爸爸,这次买的毛豆一共二百五十六粒,我把它们分成两份,一个盘子里一百二十八粒。”这时我才明白,孩子不是不讲卫生在地板上玩毛豆粒,而是在用毛豆粒练习数学题呢。我想,如果我当时把他训斥一顿——即使孩子作了解释我也可能认为他在为自己的行为狡辩——孩子心里委屈不说,打击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他对事物的好奇心,那损失可就大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凭着自己的心理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容不得孩子把自己对一件事的设计全部落实到行动上,就根据看到的表面现象对孩子大加指责;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或者不相信孩子的解释,这种片面的、带着主观色彩的教育行为不知伤害了孩子们多少自尊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达完整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善意地理解孩子的言行呢?为什么我们容不得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犯一点点错误呢?说到底还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犯一次错误得到的教训要比取得一次成功获得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更为有效;不论是学习还是做人,在人的成长阶段,都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完成的,都是在对错误的反思和矫正中实现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善解的心态,有宽容的心胸,有足够的耐心。“教育是一个美丽的期待”,这不仅是一句美丽的教育口号,更要落实于美丽的教育行为。
                                                                2010.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乌龟醒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