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2010-02-19 02:39:48)
标签:

教育策略

教育

分类: 教子有方

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哦,天哪!
八、提高孩子的判断力

    孩子的智慧的成长与他的判断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取舍、对自我的评价等等,无不受其是非观制约。举个例子来说吧,孩子爱不爱学习、用什么态度学、选取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等问题由谁来决定?完全在于孩子自己,别人是无法取代的;而孩子在取舍、决定的时候就需要判断力。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意志力,试问这意志力从哪里来呢?当然来自人对某件事情的评判,他认为需要坚持的才会不松懈,他认为无所谓的,就不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样一位老师,有的孩子喜欢得不得了,而有的孩子却感到厌烦,这肯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而这一切又是由孩子的判断力决定的。所以,要想使孩子有强大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孩子有一个科学的是非观。
    人的判断力在不同时期标准是不太相同的,对待不同事情判断标准也会变化。粗略地说,在幼儿和少年时期,孩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情感,喜欢就什么都好,不喜欢就什么都不好,这种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判断”。如果你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门功课而不喜欢另一门,他可能会说哪门功课有意思、哪门功课没意思,甚至会说教哪门课的老师好、教哪门课的老师不好,至于好在哪里就千差万别了,可能是老师的长相,可能是老师的声音,可能是老师的表情,甚至可能是老师身上的气味、穿的衣服。这种评判标准看似与教学水平无关,却左右着孩子上课的情绪,最终必将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孩子少年后期和青年时期,孩子的评判标准会相应发生变化,更看重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对自己是否有价值,这种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价值判断”。同样是对老师的评价,可能就更注重内涵而相对忽视外在的东西了,一个老师可能其貌不扬,但只要课讲得好,同样能受到学生的热爱;一门功课可能不是很有意思,但学生知道它对自己的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努力去学。到了青年后期及成人阶段,人的判断标准又会发生一些变化,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不是仅仅以与自己的关系来判断,而是以社会标准来判断是非,这种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表述不是“怎么样”,而是“应该怎样”。某所高级中学有一位数学老师,进班上课只拿两支粉笔,别的什么都不带,起初学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看人家老师多厉害,上课都不用准备。可是时间久了,学生就有意见了,因为只凭经验而不作认真准备的课总是不够严谨的;学校对这位老师的评价也不高,认为你水平高是公认的,可是如果再严谨一些,教学效果肯定更好。这个阶段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再盲目地崇拜老师,他们要的是依据,所以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
    我们把人在不同阶段的判断标准作以上分解,并不是说到了后一阶段就不再出现前一阶段的评价标准,只是更侧重于哪一方面,成年人也会“感情用事”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几个标准同时存在,人们在评判的时候才会显得混乱,才会出现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的现象。比如说,老师和家长都认为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倍,为什么有些孩子还不好好学习、成绩还不理想呢?这是用的社会标准,讲的是应该怎样。而孩子可能认为,现在社会生活已经很好了,谋生的渠道很多,为什么还要挤上大学这根独木桥呢?这就导致了双方在学习意义判断上的差异,人们喜欢笼统地将其称之为“代沟”,却找不到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的办法,就是不了解判断标准的差异。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换位思考”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希望持不同判断标准的人用对方的判断方式来思考一下,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关键就是寻找共同的判断标准。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家里很富有,开着几个工厂。按道理,这个孩子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为将来继承家业打好基础,可是他却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天天就想着怎么玩。老师找他谈话,他说:我干嘛要吃那么多苦去学习啊?将来英语不好我可以雇个翻译,技术不好我可以聘个技术员,不懂法律可以请个律师。现在我只要学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就行了嘛,课堂上又不讲这个,我当然不想学啦!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只用纪律、校规来约束他,显然是没有用处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改变他对人生的判断标准。
    特别要提出的一点是,很多孩子的判断标准相对滞后,应该进入社会判断阶段了,他的标准还停留在价值判断甚至感情判断阶段,让家长和老师感到不可理喻。比如说上课迟到,这是所有学生不需要老师说就应该感到难为情的事,可是有的学生却感到理所应当——迟到几分钟有什么大不了的嘛,路上车多不好走嘛!因为他的判断标准相对滞后,不认为是自身的问题,不考虑一个集体必须有制度保障,如果你批评他,他会认为你故意跟他过不去,会闹情绪,进而敌视老师,仇视学校,反感上学。对这样孩子的教育,我们只有弄清他的判断标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否则越闹越僵。
    正因如此,作为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判断力,让孩子懂得三种判断标准的差异,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标准,这才能让孩子明确是非曲直,不会跟别人胡搅蛮缠,也不会跟自己的产生内心冲突。
    众所周知,人除了智商以外,还有情商。智商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水平,情商则是协调各种能力的水平,如果说智商是电脑里的应用程序,情商就是分配、调节这些应用程序的主程序。我以为,情商核心就是对外界情况的接收、综合与判断,它不是决定一个人会不会做某件事,而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做这件事。一个情商不高的人,人家连事情都不肯交给你去做,还谈什么会做不会做呢?从人发展角度看,情商决定着成就的层次,是人生的关键要素。在这个世界上,具备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智商的人肯定多得数不清,可是真正成为这些“家”的人却少而又少,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情商问题。而事实上,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智力水平,甚至有“只要成绩好,表现差点无所谓”的思想,这和教育中“先成人,再成才”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不科学的,是危险的。其实我们前面谈到的态度、境界、心胸、气度、人格、勇气、思维方式等等,也都是从不同角度指向情商的,这里说的是情商的基础与核心,即判断力的问题,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2010.2.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