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问题学习法”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问题学习法”的思考与实践
哦,天哪!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例: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故障,可怎么也找不到毛病,只好请来了著名机电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的某处划了一道线,说:“打开电机,把作记号处里面的线匝减少16匝。”人们照办后,故障果然解除了。经理问他酬金,斯坦门茨索价一万美元,不少人为此议论纷纷。斯坦门茨开列清单:划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哪儿划线值9999美元。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不仅仅是满腹经纶的学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家。所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家长检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是问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与此类似的许多事例还告诉我们,从孩子终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育,就必须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的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我们提出“问题学习法”的根本目的。
   
一、“问题学习法”的主要含义
   
所谓“问题学习法”,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问题学习法”和“问题教学法”都是建立在以学生解决问题为前提的基础之上的,都是以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问题的解决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问题教学法”更侧重于以教师为主导,问题的产生是以教师预设为主,以教师按部就班地提出为主要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而“问题学习法”的主要意图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学和交流,把不同的问题解决在不同的层面;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而非教师预设,属于生成性问题;寻找问题、聚焦难点和疑点,在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合作、探索,才是“问题学习法”的根本目的。
   
“问题学习法”的核心概念是“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疑问,而是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障碍。问题的提出主要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可以将此概念分解为“生成性问题”(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和“预设性问题”(即教师为把握课堂方向、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提出的问题)。“问题学习法”的关键概念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学过程;二是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问题、组间展示问题的问题聚焦过程;三是师生解决问题、明确知识框架和主要内容、巩固所学内容的过程。
   
二、“问题学习法”的价值
   
1、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目前有很多教学理念、方法都是指向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的,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有一个误区我们必须看到,即老师对学生自学所达成的目标期待过高,希望学生通过自学解决所有问题。这个不恰当的期待给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畏惧学习,害怕交流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问题学习法就是要降低对学生的自学期待,其定位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还有什么不会的,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作为衡量学生自学水平的标准,这无疑会激发各个层面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激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只有学生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愿意学习,而且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而教育的本质正是要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学生厌学?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并不想要的情况下强行灌输。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呢?关键是让学生产生解除困惑的需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产生困惑的渠道,一方面是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和老师让他产生了要解答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要想改变学生厌学心理,关键在于让他们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因此,课堂教学的核心可以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去开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寻找并解决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寻找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意义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而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以前的教学大多是老师按照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流程,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这当然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讲解是学生自己或者互相之间可以解决的,造成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疲惫的现象,更直接地说,我们进行的不必要教学太多。有些老师在学生自学环节要求太高,让学生望而生畏或者学得太累。而问题学习法是让学生以找出困难为任务,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在寻找困难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已经达到了学会主要内容的目的,同时又使教学的核心内容得以突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讲解和明确。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家庭辅导。
   
3、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依据
   
以传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的主要依据是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由此分解而成的一个个知识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利于落实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但对学生的听课需求和“怎么学”的关注不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控与反馈周期较长。为此我们提出了互动式教学,即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即时性的二次备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弥补和纠正。这无疑是对单一传授式教学的改进,但也还存在问题,即课堂信息分散,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能会占去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而不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益偏低。
   
“问题学习法”要解决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正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在学习小组内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把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级讨论;提交上来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内讨论,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解答,大家都解决不掉的问题才是老师要讲解的,这样才能提高老师讲解的针对性,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听讲的期待,课堂效益才能提高。
   
三、“问题学习法”的操作步骤
   
“问题学习法”从连云港市推行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中“自学质疑”和“互动探究”两个环节切入,对课堂教学思路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相关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此环节由学生个体在课外独立完成。
   
第二步:交流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内部合作完成。
   
第三步:互动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此环节由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完成。
   
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此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为了突出“问题学习法”中生成性问题这个核心,在学案的编写中我们设计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这一项目,让学生把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便于在小组讨论中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以交流问题、层层推选问题为主要环节;教师对讨论与交流的评价标准主要以提出的问题的价值性为依据,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避免教学活动表面化和优秀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发展空间。
   
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找不到问题,或者问题与教学主线过分背离。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在学案中提出一些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在对问题价值进行点评时加以分析。
                                                                  
2010.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