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敬亭山
哦,天哪!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非常崇敬谢朓,先后七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不独如此,自谢李之后,先后还有二十九位文人画士登临此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
我没有去过敬亭山,也无意于为此山作旅游之说客;我要找的敬亭山也不是现在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处景点。我想找的是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我想知道它到底是座什么山。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他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他没有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我终于知道这是一座什么山了,那是一座承载孤独、固守寂寞的山,也是坚持操守、相互慰藉的知音。
不论是青云直上,还是浪迹天涯,甚或穷困潦倒,人总是要有寄托的,也就是安放灵魂的地方——人的尸体可以由别人来掩埋,而灵魂只能由自己来收殓。敬亭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李白清高品格的墓穴。
紫色菊有一首《只有敬亭山》诗,写得很美:
事到如今,谁是敬亭山
临水而居,在水之央,就会知道
从古至今,相看两不厌
湖水就一定要淡,生活一定要蔚蓝
我坚信,当众鸟高飞
再深情的西湖,也会蓄满雨水
就让我化身一抹孤云
听你若即若离的声音,感觉你若有若无的爱情
彼时彼山,在我是一棵树时充满诱惑
把我不断闪现的情愫一再修改
从不可思议到面目全非
……
这时这山,像只魔鬼或小妖
安静坐在身边,牵我衣角
使我不能全然退回春天
她是要把人生的最后一站寄放在爱情里的,但似乎感觉到了缥缈。和她有着同样幻想的,还有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郁达夫,但他没有写诗,他写的是小说《沉沦》。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也曾企图寻找一座敬亭山,不高,就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她在死了丈夫以后,不堪婆家的欺凌逃到鲁镇,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然而不行,婆家的小叔子娶妻需要钱,于是她被捆去卖给了贺老六。虽然以死相抗,但最终还是屈服了,于是她的根便扎在了贺家;又不幸,贺老六得了伤寒死了,她的寄托转给儿子阿毛;再不幸,阿毛被狼吃掉,房子被大伯收回,只好再次到鲁镇做佣人。但鲁镇已不再是她可以相看的敬亭山,这里的人们除了对嫁过两个男人的女人充满无聊的好奇,余下的就是厌弃和嘲弄。柳妈是个好人,她给祥林嫂指了一条改变现状的路,去捐一条门槛,任人践踏,祥林嫂似乎又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她错了,她的身世鬼神不容。当她作为一个乞丐来到“我”的面前时,已经成为一个木刻,篮子里的破碗是空的,手里的竹竿是开裂的。她不该有什么希冀了,然而生的本能让她眼睛里放出光彩,希望眼前这个读书人能够解决她的两难处境——希望死后见到阿毛,又怕给阎王锯开。“我”也不是她的敬亭山,我用“说不清”来应付,最后她在恐惧中死了。——灵魂没有归所。
灵魂没有归所。古语说得好,“哪里黄土不埋人啊”,既然哪里黄土都埋人,干嘛还要这样感慨着离开故土呢!与其说这是一种豁达,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因为谁都知道,异乡的黄土可以掩埋尸骨,却掩埋不了灵魂。要不阴间怎么会有望乡台呢?要不阳间怎么会有“青冢”呢?要不阴阳之间怎么会有奈何桥呢?黛玉在《葬花吟》中吟唱:“……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真的那么在意自己的躯体吗?她寻觅不到的,依然是灵魂的居所。
人的一生苦苦挣扎,最终为的是什么?把一切烟云拨开,不过是一个灵魂的安身之所,所以有“死不瞑目”和“死而无憾”的区别。然而,有几个人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寄放之所呢?是事业?是爱情?是信仰?——这样说来,李白虽然有才难施,虽然孤独寂寞,但他毕竟是幸运的,他有敬亭山。正如紫色菊诗中所说的“从古至今,相看两不厌 湖水就一定要淡,生活一定要蔚蓝”,只有纯净的灵魂是透明的,是轻盈的,飘到哪里都一样,像一颗洁净的雨滴,像一缕洁净的空气。
2010.1.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