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碗
哦,天哪!
本地有个风俗,也许外地也有,就是凡有长寿的老人去世,大家都要去讨寿碗,拿回去给自家的孩子用来吃饭,意思是沾沾老人的福气,祈求长生。
最初这个风俗很有意思,据说是来吊唁的客人,舍不得把饭吃掉,留着带回去给孩子吃,顺便把碗也捎走。大概那时比较穷,所以拿这样的借口来揩一揩主家的油吧。后来日子好过些了,饭就没人要了,但碗还有人拿。这样的碗被称为长寿碗,既有对去世老人尊敬的意思,也有讨个吉利的味道,所以,如果谁家老人去世碗被拿走越多,便越觉得体面,如果有人忘了拿长寿碗而又回来讨,主家会觉得更加光彩。这也算是丧事中的喜剧性插曲吧。
后来,如果谁家老人寿命很长,主家便会主动准备些寿碗,送给那些家里有娇惯孩子的客人,这已经由祈寿变为送寿了。如果说讨寿碗还带有一定的贪利色彩,而送寿碗则已演变为单纯而主动的祝福,不能不说这是民风的一次净化,这样的长寿碗显得更加洁净、珍贵。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然后再由高级趋于形式化,最终走向僵死。长寿碗变为祝福的媒介已经达到它的最高境界,现在不论前来吊唁的客人是否需要这样的碗,主家都要送一对碗、一双竹筷,而且人手一份,非常像参加婚礼时主家送的喜烟喜糖,或者亲友家生孩子送的喜蛋、参加生日宴会主家送的小礼品,那种特意准备的情份渐渐淡薄了,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得到长寿碗的人也不再如以前那样珍惜,拉开各人的抽屉可以看到一堆堆的小碗,个个精致,却从来没有用过,甚至连往家带的打算都没有。如果说那小碗里还盛着主家的祝福,这祝福便被长久封存在黑暗的抽屉里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让别人带了份子去,那长寿碗就成了“钱已带到”的凭证。
说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老人寿命不太长就去世的人家犯愁——给碗吧,算不得长寿碗;不给碗吧,人家会不会说小气?还有那些带礼来的,给什么作为凭证呢?发展到这一步,我不知道这长寿碗的寿命还有多长,或许某一天就该让位给更轻便、更实用的东西了,比如说购物卡什么的。
有时提着长寿碗回家,同事或者朋友见了就问:家里没有碗吃饭了?我不太明白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说这碗不到山穷水尽的程度一般不拿来吃饭的,或者这碗一旦成了长寿碗就不该用来吃饭,而是用来随便扔的。我只好胡乱应对:我家孩子多,家里穷,而且希望他们个个长寿!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像长寿碗这样命运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呢,传统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生活,而那些舶来的东西不论好坏都因为跋山涉水而来成为时尚。这也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什么东西都没有长性儿,过一段时间就扔掉,这样浮躁的群体心理很难形成有深度的文化。就比如说小吃吧,这里几乎全国各地的东西都有,外国的简餐登陆也不难,可就是没有本地的特色;饭店的招牌常换常新,老字号几乎没有一家。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态如果用于重大决策会是一个什么样结果。
捧着精致的长寿碗,看着一片一片飘零的枯叶,心里也在疑惑,是不是自己的意识也如这长寿碗一样正在走向没落,早晚有一天也要像枯叶一样随着世风飘零呢?这是必然的,但未必就是应该的。
2009.12.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