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策略浅探
哦,天哪!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一个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必然是课堂管理的行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在课堂上只顾埋头讲课,不问教学状态和教学实效;还有一些教师有进行课堂管理的愿望,却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实施管理,导致课堂上松散混乱或沉闷滞重。这些现象不仅妨碍了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影响教师课堂情绪,还会形成对学生加以简单呵斥、挖苦讽刺、罚站孤立甚至逐出课堂等不尊重学生人格、情感等违规现象。
一些教育学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课堂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如规范预防法、有意忽视法、突然沉默法、接近安慰法、直接提醒法、及时转换法、语调变换法、幽默调节法、表现激励法、教育合同法等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将课堂管理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环境的管理指从外界环境上给课堂提供物质保证;课堂纪律的管理主要是指制订一定规则,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制度上为课堂管理提供保证;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指在班集体营造某种积极的学风与教风,从内在心理层面为课堂管理提供心理保障。这些理论无疑给我们管理课堂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但是,只有方法和要点而没有策略的管理是生硬的,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课堂管理,不能根据课堂构成要素生成符合教师个性和学生特点的管理思路。所以,本人在一些课堂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课堂管理的策略。
1、制度管理
利用制度进行课堂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最基本的思路,但是在常规的学校制度以外,老师还要有自己规矩、规则,即所谓的“约法三章”。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规则要明确、合理,如“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明确的,难以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规则应具有操作性,即可以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即时性评价。课堂规则不能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教师要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订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如“希望……”、“建议……”等,少用或不用“不准……”、“严禁……”等语句。课堂规则应及时制订和不断调整。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
有了简明的课堂操作规范,师生之间才能有章可循,才便于营造宽严适度、沟通自如的课堂氛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则的执行目的不在学生违规时的处罚,而在于通过规则营造正面的课堂舆论,当违规现象出现以后违规者受到同伴的批评,这样规则才能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才能达到用团队精神制约个人行为的目的。
2、情感管理
课堂教学中,除了知识、能力等主体信息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辅助信息和生成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和教学内容无关,但和教学流程、教学氛围则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传递情感、情绪、情趣的信息是重要很有价值的。
一些教育心理学资料中对课堂氛围有如下描述: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来维持秩序。
懂得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是好的,只是有了努力的方向,如何营造这种氛围才是关键。很多资料上对此有十分详细的阐述,不再重复。我们认为在教师应该具备的课堂运作的能力、移情能力、对学生的期待、焦虑的控制等诸多因素中,情感的投入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上课精神状态是否饱满,能否以自己的状态感染学生,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走进课堂之前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便你身体欠佳,即便你刚刚因为什么事而大发肝火,即便你牵挂的人和事让你放心不下,都要统统放在课堂之外;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情绪是激发学生学习状态的火花,哪怕再枯燥的东西,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也会调动最大的热情来参与。
教师是否有亲和力,决定着师生沟通是否有效。很多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反馈。事实并非如此,在师生进行教学内容的信息沟通的同时,还有情绪、情感的交流。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会在一种宽松、自然、融洽、愉悦的氛围中,让教学信息顺利地输出与输入;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总是充满期待,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目光和表情,这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双方达到和谐共振。相反,一个严厉、呆板的教师,给学生造成的是压抑、强制、僵硬的学习氛围,学生即使不处于抵制心理状态,思维也不会活跃,和老师的交流也将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课堂,学得累,教得也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有很多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得分并不是最高的,而有些教学水平不是很突出的老师得分却相当高,这说明学生除了看重老师的水平以外,还看重老师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所造成的教学氛围。
课堂内容是否生动,是否能够活化为学生的生活,往往决定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种处理方式,这和同一种菜有很多种做法是一样的,在保证营养大致相当的基础上,把菜做得色香味俱佳,更容易受到欢迎。有些教师很看重学科知识的体系,把自己设计的流程按步就班地扮演一遍,以为讲得很清晰,而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没有将知识活化,只有僵死的条条块块,课堂不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现代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内容,就是要求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运转,抓住时机把核心内容传递出去。这样的教学大多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因此学生乐于参与,效果当然会好一些。
3、任务管理
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喜欢做目的不明确的工作。运用于教学,则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了教学意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会主动去参与学习。
不难想象,当孩子在课堂上无事可做,或者老师交给的任务无法完成,他们将会做什么,他们将会有什么样的课堂表现。无事可做、有事做不来,学生必然要找一些事来做,找一些自己能做、喜欢做的事来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动作”。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是因为不能接受教师所给的学习任务,有的是过于简单,对学生的能力缺少挑战性,学生认为不值得去努力;有的是过于繁难,远远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学生以懈怠、冷漠、拒绝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抗议。我们平时常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指态度上的在意,更要体现在行为上的“纳入”,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充分了解学生,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帮助,是我们进行班级制教学、特别是班额较大的班级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教学策略上,由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发展,是教师课堂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教学策略角度看,一直受到肯定的分层教学,是关注课堂学习任务的重要方法和教育理念;问题学习法则是降低学习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学习的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
课堂管理是和班级制教学相伴相生的一个问题,没有哪位教师可以回避和忽视,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地探索,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附:课堂氛围类型图

2009.10.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