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生活穿过你的瞳孔

(2009-10-06 23:46:49)
标签:

写作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当生活穿过你的瞳孔 当生活穿过你的瞳孔
哦,天哪!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章,就是生活穿过我而落到纸上”。我想这不是一句故弄玄虚的话,说的也不仅仅是写文章的事——我们看到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事,哪一样不是染上了我们瞳孔颜色的那个人、那个物、那个事?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带上了我们自己的色彩的,它可能与现实相符,也可能和现实有很大出入。古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很多事例告诉我们,这句话本身就很不可靠。

    《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论语》中也记载过孔子的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不必再说眼睛可靠不可靠了吧?我们来看看当生活穿过瞳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得分两种情况:如果我们是想看到事情的真相,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地减少瞳孔的色彩;如果我们是想对这件事情有所感悟,那么我们就要增加瞳孔的色彩。事实上这两点都不容易做到。前者难在我们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加入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这对写作一些客观性要求强的文体是很不利的,例如调查报告、通讯、人物专访等等;即便是文学色彩很强的文体(如散文),其实也是要以真实为基础的,一旦出现常识性错误,文章的感染力就要大打折扣。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寒假作业里有篇作文题目是《除夕夜》,我写了一个片断是和小朋友在月光下开心地玩游戏,老师在讲评的时候问我是不是在除夕夜看到了月亮,大家都笑了。虽然老师还表扬了我写的另外几个情节,但我至今不能忘怀的却是那个错误。而现今学生作文中这类生活常识错误比比皆是,有在秋天收麦子的,有在农历月末看到一弯新月的,有鸭妈妈带着鸭宝宝散步的……这些都说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是粗糙的,甚至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写文章。没有哪个读者愿意被虚假的东西所打动,因此要写好文章,必须先学会让生活穿过你纯净的瞳孔。
    后者更难做到,倒不是说我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不会看到“属于我的生活”,而是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我们没有合适的瞳孔的色彩。这里的色彩不只是浅层的个人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评判;而文章的真正价值不是我们如何生动、形象地复述了一段生活经历,而是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告诉读者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的瞳孔除了感情色彩以外,还要有思想色彩,这样才能让生活闪出智慧的火花。从写作角度看,只要有生活,就应该有写不尽的文章,而很多学生却经常觉得没有写作素材,什么原因呢?关键不是他们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思想来组织这些生活,这些生活就被遗忘在写作视野之外了。在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我还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是:“人人都有三只眼睛:一只看物质,一只看精神,还有一只用来发现美。”我希望能把他们从物质世界带出来一些距离,用精神和美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东西。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只要我们知道往哪里引导就可以了。比如说“鞋子”吧,学生可能会写很多与鞋子有关的人和事,我们只要在前后加一点语言成分,就会把学生带到相应的方向去,如“爷爷的鞋子”就带上抒情色彩了,而“新鞋子和旧鞋子”则明显带有哲理色彩。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定位自己的文章,他们很快就会把写作视野打开。
    生活时刻都在穿过我们的瞳孔,可是因为我们无心,它们便逃之夭夭了,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它们便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所以,当生活穿过你的瞳孔时,你要做的是抓住它,然后给它做上你的标记。这样,生活才可能成为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2009.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