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孩子想要的

(2009-09-25 23:49:53)
标签:

教育策略

育儿

分类: 生活絮语

给孩子想要的 给孩子想要的
哦,天哪!

    儿子喜欢看《憨豆》,喜欢摹仿憨豆那些奇奇怪怪的动作,这让我很不高兴,因为憨豆从行为意识上说,是人们嘲笑的对象,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身上有太多可笑的成分。然而,几天以后,孩子的嘴巴里时不时地冒出几个英语单词,这倒是喜出望外的。孩子喜欢的另一部动画片是《辛普森一家》,这部两维动画也是全英语版的,于是孩子嘴里更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英语单词。开始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认识的汉字比较多,能根据字幕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我们根据他的发音大致猜测出单词是什么,给他纠正一下读音,发现他对语音非常敏感。
    现在人们的素质真的提高了,都希望孩子能学点什么,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才艺班纷纷涌现。我也想让孩子去学个一招半式的,和朋友到一起或者遇上个节日庆典的,让孩子展示一下,锻炼一下胆气。可是和他商量,他大多摇头拒绝。我不想勉强孩子去学不感兴趣的的东西,更不想让孩子去蹈众多特长生的覆辙。尽管一些培训机构宣传,说孩子学了什么就开发了哪一块大脑,对常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是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很多孩子由于学了一些特殊的本领,觉得在同学中有了骄傲的资本,对学习的要求便降低了;更为严重的,有的孩子以为高人一筹,和伙伴不能平等相处,性格一天天走向孤僻。很多宣传只强调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回避了心智发展问题。说真的,我宁可让孩子什么都不学,也绝不愿意让他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但是,让我这个英语蹩脚的人教孩子英语,实在怕把孩子教偏了,而且英语必须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才能学得好。于是和孩子商量要不要上英语兴趣班,没想到的是他非常高兴。上了几次课,老师打电话来表扬,说孩子上课非常活跃。我们和老师交流,要求老师只要让孩子能听懂一些口语就行了,不要让孩子写字母和单词,怕和现在正在学的拼音搞混了,也不想增加孩子额外负担。老师也同意。可是孩子回来,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照着书悄悄地写了字母,还写了不少单词,问他,他居然能很清楚地把拼音和英语字母的对应关系说出来。虽然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但那份热情让人非常高兴。
    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完全是起于英文版的动画片,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可能热情会减退,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只有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愿意学习,而且学得很快乐。这使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要给孩子需要的东西吗?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孩子厌学?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在孩子并不想要的情况下强行灌输。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需要呢?那就必须让孩子产生解除困惑的需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吧。
    孩子产生困惑的渠道,一方面是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想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和老师让他产生了要解答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学生厌学心理,关键在于让他们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孩子去学习、去探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称为“问题学习法”。虽然我还没有去查阅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但一个比较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已经形成,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去开展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寻找最有价值的问题”。
    结合市里推行的“361教学模式”,我想从自学质疑和互动探究两个环节入手,作如下表述:
    第一步:自学寻疑。即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学习指定内容,目的的重心不在于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
    第二步:讨论释疑。即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疑问拿到学习小组来讨论,许多小问题可能在这个环节就被解决了;而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有价值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到班级。
    第三步:交流聚疑。即在班级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让小组之间互相解决,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就可以放过去,而把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这里来。——这才是老师讲课的要害所在。
    第四步:精讲决疑。即老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全班不能解决的疑问,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思路;同时,老师还要对所提交的问题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问题最有价值,指明学习任务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给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上相应的平时成绩。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意义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而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以前的教学大多是老师按照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流程,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去学,这当然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讲解是学生自己或者互相之间可以解决的,造成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疲惫的现象,更直接地说,我们进行的不必要教学太多了。也有些老师在学生自学环节要求太高,让学生望而生畏或者学得太累。而问题学习法是让学生以找出困难为任务,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在寻找困难的过程中,通过两个层次的交流,已经达到了学会主要内容的目的,同时又使教学的核心内容得以明确,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教学策略。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家庭辅导。
    这个教学思路还只是一个纲要,后面还将对其内涵进行发掘、调整、完善,待经过实验以后再来总结,争取给同行和家长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导学方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是我的孩子对教育的一点贡献吧。
                                                            2009.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角色
后一篇:山在流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