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土地

(2009-09-18 00:50:54)
标签:

生活百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白土地 白土地
哦,天哪!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到一片丘陵地带去走走。那是一片白色的土地,不是纯白,略微带一些米汤的浅灰,阳光下一眼望去有些刺眼。土质非常细腻,让人想起牛汉笔下的“绵绵土”,黄土高原上过去用来接生孩子的那种土;沙质的土壤留不住水,也留不住肥,非常贫瘠。农人最盼的是下雨,有了雨水这白土地上才能长出绿色来;可是下过雨的白土地很容易板结,因此经常看到雨过天晴农人一家一户地到田里去,用大的小的镢头敲打白土,让它给庄稼留下一点生长的缝隙。
    我很为这白色的土地惊诧——小时候我生活在北方的黑壤上,后来搬到黄土地上,再后来又在红壤上飘荡过几年,这些颜色的土壤至少在地理教科书上了解过,天下怎么还会有白色的土壤呢?土地是白的,人却是灰的。这里的人似乎特别偏爱深蓝或者灰黑,从夏季的短衫到冬季的棉袄,只有厚薄的变化,颜色几乎是恒定的。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常常为一片缓坡上竖立着那么多灰黑的大人和孩子所震撼——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脸型,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语调,不同的只是眼睛离开地面的距离。我还说不清这样的人群里包含着几代人,祖父是苍老的,父亲是苍老的,连尚未长大的孩子也是满脸的苍老。这样一群人,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瘦弱的绿苗,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脏兮兮的羊群。而土地能给予他们的实在太少了。我不停地自问:白土地是被榨干的,还是还没有养肥的土壤?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回答不了,因为他们可能连想都没想过,爹娘把自己生在这里,那就要向这白色的土地要吃的——稀稀的玉米粥、粗糙的煎饼、一年吃到头的地瓜和咸菜疙瘩……你怎么好开口问他们呢,你只要一提到白土地,他们便很自卑地说:俺们很穷,莫办法呀!你不忍心再去刺痛他们已经满是旧伤的自尊。

    白土做的墙硬得跟石头差不多,覆着麦秸做的屋顶,村庄也是一片灰黄。他们肯定知道外面还有别色的土地,知道那些土地上已经是高楼林立了,但他们还是住在伸手就可以够到房檐的土屋里,墙上的一个小洞便是窗户。我知道窗户太小会影响人视野的宽度,却不知道房屋的高度是不是也会影响人思想的高度。为什么要留在这片贫瘠的白土地上呢?以他们的勤劳俭朴,到什么颜色的土地上不能生活得很好?可是他们却叹息着说:上哪儿去咧,到哪儿还不是种田吃饭!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俺莫听说哪个饿死嘛!于是他们继续穿着灰黑的衣服,吃着呼呼作响的玉米糊,住着低矮的茅屋,等待某一代人突然迈开双脚走向另一种颜色的土地。
    我想他们一定很羡慕那些已经走出去的人,可是自己的双脚却被那并不粘稠的沙土给牢牢粘住了,犹犹豫豫地不肯跨出一步,让旁观的人急出一身汗水。
    等身上的汗水干了,我忽然从这些灰黑的人身上看见了自己:我脚下的土地就一定是最肥沃的吗?为什么我也走不出我的那片小天地?在另一种颜色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是不是也会看着我的窘态发急?还有没有人比看着我发急的人脚下踩着更加肥沃的土地?我不想用乡情来解释我的行为,因为这个理由适合任何人。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双脚都可以走得更远,然而心又能走多远呢?“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个世界上,谁也走不出给灵魂染上特定色彩的那片土地,不论它是肥沃还是贫瘠。——那就把根扎在那里吧,让希望在黑的、黄的、白的、红的土壤里开出色彩斑斓的花。
    “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张洁在《我的四季》里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人们不相信收获多于劳作,谁还会把种子埋进土里?既然如此,那就让希望的种子在各色土壤里慢慢发芽长大吧,直到结出信念的谷穗,再把这谷穗传给下一代,作为他们这代人的种子。
                                                          2009.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鸟鸣于林
后一篇:仰望苍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