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鸣于林

(2009-09-17 00:15:06)
标签:

往事如烟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鸟鸣于林 鸟鸣于林
哦,天哪!

    第一次到森林里去时年龄还很小,十一二岁吧。刚刚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天天吃土豆、洋葱、干菜,嘴巴里总是涩涩的。一个阳光很好的上午,几个人说:我们去林子里挖野菜吧,听说老牛莝已经发芽了,去弄点来吃。于是一个个背上个小背篓,踏着刚刚化雪的泥泞一路向山里走去。说真的,当时我们不知道究竟有没有野菜,苍凉的东北大地黝黑的泥土是不吝啬自己的力气的,但是稀少的阳光却让流油的土地无可奈何。
    最终还是来到了森林里,对于我们还不够强劲的腿脚来说已经足够远了,当心理对距离的承受力接近极限时,大家便停下来,向一片开阔的坡地走去。真的有很多野菜,因为怕有毒,不敢乱挖,只挑那种满身长满刺的家伙,它就是老牛莝,连牛吃着都要十分小心的一种植物。挖得很辛苦,个个手上都扎上了刺或者冒出了血珠,但每个人都很开心,想着回到家里,一家人看着新鲜的野菜惊喜的表情,眼前的这点小痛实在算不了什么。每个人都谨慎地用指尖掐着菜叶,另一只手小心地铲掉它的根,像年幼的乞丐接过一个滚烫的烤地瓜。
    就在大家既兴奋又紧张的时候,几步远的林子里突然传来一阵鸟鸣。不是画眉鸟婉转的歌喉,也不是喜鹊喳喳的欢笑,甚至不是乌鸦的啊啊声,不是猫头鹰的嗷嗷声,而是婴儿被开水烫到的嚎哭,夹杂着弃妇幽怨的哀泣。那声音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在林子里久久回荡,最后消失在我们根根竖起的汗毛尖上。是的,这声音来得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把我们吓坏了,一个个呆立在那里,手上还提着刚刚铲下的老牛莝,不知有多少根刺扎进我们的皮肤。我们就这样站在那里很长时间,没有人动也没有人说话。
    当第二声鸟鸣再次荡漾过来,我们终于把神经放松了,因为我们确信这声音不是野兽的嚎叫,也不是人的哭嚎,一个个壮起胆子向林子喊叫:喂——你出来吧,我们看见你啦——一阵鸟翅拍打空气的声音传出来,那只鸟飞走了,林子又恢复了宁静。我们再也不敢沉默了,嘻嘻哈哈地喊叫着给自己壮胆,害怕那声音冷不丁儿再响起来;手里依然小心翼翼地挖着野菜。
    回来的路上,我们兴奋地谈论着刚才的经历。经过讨论,大家为猜测而产生的恐惧排了次序,竟然不谋而合:最怕的是人的哭嚎,其次是野兽的怪叫,至于鸟,只要知道是鸟,什么鸟都不足以让我们害怕。大家又都感到奇怪,害怕野兽是因为它可能会吃了我们,不怕鸟是因为它不可能吃了我们,为什么独独对人最感到恐惧呢?我们说不出所以然。回来和家里人说起此事,大人们居然也认为最可怕的是人,因为野兽从骨子里是怕人的,只要大家一起喊叫起来,它就先怯了胆,会转身逃走;而人则不同,只要他想伤害你,你是找不到方法逃走的,因为人最了解人。家里人还教我们说要学会喊山,就是进了林子不要闷头走路或者做事,要边走边喊、边做边喊,这样野兽就会主动让开,人也不敢对大喊大叫的同类做出什么来;如果一声不响,可能会和野兽遭遇不说,就是突然从林子里走出个人来,也会把你吓死。这是真的,从此我们学会了喊山,一个吆喝:喂——有人吗?我在这里啊——另一个答着:哎——我在这儿哪——大家快过来吧!真不知道假如有个沉默的人进山,是不是会把我们的叫声当成鸟鸣或者兽叫,因为到后来我们经常学鸟的叫声、兽的吼声。
    稍大一些,夏日雨后喜欢进山采蘑菇,我们就这样一唱一和地在山林里钻来钻去。也还有各种各样的鸟鸣,可是我们再也不害怕了,因为知道只要遇事人往一块聚,即使是野兽,即使是人,也会害怕一群小孩子的。我们就是在相互应和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林子为天地,鸟鸣作伴,兽迹为伍。
    大学的时候,一位教授讲社会的复杂性,说了一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平原,只能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我却一下子想起了那次听到的鸟鸣。我说:只要大家一起喊起来,什么鸟都不可怕。教授也笑了,表扬我说得很有哲理,还点评说:不论林子有多大,鸟兽总是怕人的;不论社会多么复杂,小人总是害怕正义的——只要你敢大声地说出正义。其实我没想这么多,我的心里还能感受到年幼时的那次惊吓。
                                                               2009.9.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花蜜
后一篇:白土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