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想·我写·我说:思维的优化

(2009-07-27 01:58:12)
标签:

写作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我想·我写·我说:思维的优化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十五 思维的优化

    前面我们所讲的,除了部分涉及文章的基本要素以外,大多数是在讲思维问题——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灵活性、严谨性……严格地说,思维是无所谓优劣的,只有使用是否得当。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优化自己思维的结构,使之与写作的内容相适应。
    先说思维的条理性。仔细想想,一篇文章是什么?不就是面对文题,我们的思维一点一点展开的过程吗?如果我们加强思维的条理性训练,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条理分明了。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思维的条理性。文章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体不同,内容不同,结构的形式也不同,但概括起来讲,只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类型。
    叙事类文章的纵式结构一般是以时间的推移,事件发展的先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或认识深化的过程为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横式结构是以空间位置的转换,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格的不同方面,材料性质的类别为序来安排结构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按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安排文章结构的。复杂的记叙文则可以采用纵横交错的方法安排结构,如《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文章以悲愤之情为线索,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议论性文章的纵式结构表现为递进式的层次关系,可以按照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步步发展地安排结构。横式结构主要是以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证,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如《谈骨气》一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就是一种横式的结构,使我们对中心论点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
    有人把考场作文的结构概括为“三式结构”:选择三个侧面表现中心、借三个细节传达题旨、用三个镜头演绎话题。这样的概括虽然过于生硬,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构建文章的框架,不需要临场再去谋篇布局,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来看思维的速度。好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作文写不完,除了基础知识和阅读速度问题,主要是写作思路不流畅造成的。如何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流畅呢?我曾对学生进行过这样的训练:我说出一个事物,学生不加思索地把想到的东西记下来,形成联想流,然后再回头去整理它的顺序,把每一个节点加扩充和深化,一篇文章的框架很快就搭好了,剩下的就是表达问题了。比如说一张纸吧,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很多联想:从纵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起源、发展,可以预测未来的纸张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想眼前的这张纸是由什么做成的,这些树或草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如何变成纸、如何辗转放在我的面前;这张纸被我用过以后,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了档案馆还是进了废纸篓?将来它会流落到何方?……把这一组联想流整理起来不就是一篇关于纸的小杂感吗?再从横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类别和用途都有哪些,为什么同样的草或树造成了纸,命运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同一种纸张,落到不同人的手里,它们的价值不是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吗?书法家、美术家笔下的纸如果和野老村夫用过的纸走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慨?……当然我们的联想还可以走得更远,走到上下五千年,走到纵横几万里,走进微观,走向宏观。
    再以议论文为例来说说构思速度问题。我们同样可能通过整理自己思维的方式来提高构思速度。给大家提供两个例子:
    1、“联想式定位”法:基本模式是“概括→联想→析理”三个步骤。
    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内涵,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联想到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就是为论点提供论据,使第一步中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阐释它的要旨,揭示其意义,指出最后结论。
    2、“回评式定位”法:基本模式是“概括→回评→归纳”三个步骤。
    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首先略述与论题有关的感性材料,并通过分析提炼,挖掘材料的内涵,概括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的论点。
    回评: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再回到与第一步定位的感性材料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条分缕析,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和评说,实际上是由虚入实的过程。
    析理: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在回评的基础上,从对感性材料的条分缕析进入更深一层的开掘,达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归纳出总体性结论。
    最后再说说语言转换。很多同学作文写出来以后语言干巴巴的,让人读不下去,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这些同学不善于转换语言。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语言特点。作文往往是先有观点后有表达方式的,也就是介入的是抽象思维,然后再向形象思维转化,没有这个转化过程,就容易写成散文不是散文、议论文不是议论文的杂谈。
    如果想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必须记住八个字,“化虚为实,化意为象”,即把空泛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说教形象化。
    如何把空泛的内容具体化呢?一是“设置情境”。一些用词语、短句的作文题,写作内容非常空泛,拿到手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可是如果我们懂得这种“题意题”的特点,就很容易将其化空为实,主要的方法就是设置情境,即为题目设置一个具体的背景,进而由实入手,再由小到大地展开话题。如“缺憾”,我们可以在意念中将其补充为“奶奶心里的缺憾”,从而变成一个叙事类作文题;也可以将其补充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变成一个论述类作文题。二是“入象出境”。因为作文题目显得空泛,很多考生容易犯以空对空的毛病,文章泛泛而谈,写不出实际内容。为了使文章能由实入虚,既有实际生活,又有思维高度,写作时必须把握一个基本思路,即由现象、事件入手,通过分析、提升,至情感、道德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度收笔。做法是,拿到题目以后,迅速设置情境,确立主题,然后思考文章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思考如何借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有哲理性的主题。
    如何把抽象的说教形象化呢?有人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做法,值得借鉴。
    1、化为具体人物(历史名人、当今名人、文学人物)。如“许多古代女子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可改写为:“她们是轻舞团扇的貂禅,是面对漠漠黄沙的出塞昭君,是在马嵬坡自缢的玉环,是坠湖的西子,是悲吟葬花的黛玉,是一腔怨愤感天动地的窦娥……”
    2、化为生活细节。如“亲情体现在朴实的生活中。”可改写为:“一碗蛋炒饭,平凡,但在我饥饿时能抚慰我辘辘饥肠;一张面巾纸,真实,但在我伤心时能拭干我晶莹的泪水;一杯白开水,无味,但在我口干时能滋润我灼热的喉咙;一瓶老酒,存得越久它就越醇。--这就是亲情,除了有爱情的坚贞不渝,友情的天长地久,也有它们没有的:蛋炒饭的平凡,面巾纸的真实,白开水的无味,它是老酒,时间是它们的最好的凝固剂。记住,人可以没有爱情,甚至可以没有友情,但绝对少不了亲情。”
    3、化为自然景观。如“亲情是一道路道路美丽的风景。”可以改写为:“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洁却永恒;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轻柔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落日,缠绵却又绚烂;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模糊却又隽永。亲情,亲情!亲情超越了时空,编织了人生最美丽的彩虹。”
    4、化为历史事件。如对“亲情”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达:“因为亲情,才有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因为亲情,才有孟母三迁教子的坚决;因为亲情,才有沉香劈山救母的勇毅,因为亲情,才有田世国为母捐肾的无私。”
    5、化为古典诗词。如“亲情是什么?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来日琦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念,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世间最无私的,无过于亲情,世间最博大的,无过于亲情。”
    6、运用修辞方式。如“妈妈你一年四季的操劳,头发都白了。您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妈妈呀,我记得您的长发,春天您在播种,细雨梳理着它;盛夏您在锄田,骄阳炙烤着它;金秋您在收割,秋霜点染着它;隆冬您在挑水,冬雪溅满了它,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岁月的刻刀将它镌刻成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的标志。”
    对思维进行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肯定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只要大家意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对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的记录,就不会再盯住所谓的“宝典”、“大全”不放了,转过头来,认真反思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这才是治到了写作的本。
    [我写]养壶
    离开厦门之前,特别想带的一样东西就是茶具,倒不是说那里的茶具一定高档,而是觉得用那里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应该还带着那里的风土人情的味道吧。
    从中山路到嘉禾路,和朋友逛了好多家茶叶店、茶具店,各种样式、各种价位的茶具看了很多,商家推荐的大多是紫砂茶具。我知道紫砂是好东西,但是它的产地是我们江苏的宜兴,不符合我的心境,只好歉意地摇摇头。
    已经是晚上了,细雨把街上的霓虹灯飘得迷离而伤感。朋友盯着我看了半天,轻轻地说:舍不得走,是吗?那就留下吧。一句话点醒了我:我哪里是在买茶具,分明是在向我留恋的一切告别……再看最后一家吧,如果没有合适的,就不买了。我说。
    富山购物中心对面一间不大的茶社里,主要经营的是茶叶,只在门口摆着一个小小的茶具柜。我站在柜台前看着一件件精巧的茶具。一个小姑娘走过来说:先生看茶具吗?这几件都是正宗的紫砂。我笑着摇摇头。小姑娘又说:我这儿有一把紫砂壶,是我正养着的,价格适中,如果先生喜欢就拿去吧——我已经养了三个月了,有点舍不得卖呢。茶壶要养的吗?我问。当然,一把生壶是没有灵性的,可是如果你用心去养它,它就成了你的寄托,泡出的茶就有了你的个性,再普通的茶具也就不普通了。
    我不知道这话有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说得太好了。在这里生活了三年,被厦门“养”了三年,就算离开了,也一定会带着厦门的个性了吧?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别人看来也不过是一般平常的,可是对它的主人来说却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应该就是“养”出来的吧。一个人的生命里有了一地、一人的经历,就必然打上此地此人的烙印,即使不是刻意去想,又怎么能不在某些时刻、某些细节上表现出来呢?告别的时候,朋友叮嘱说:不要走了就忘掉我们……我只是酸酸地笑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心里很想说:一只壶被养过,不管以后泡什么茶,都会带着第一次茶的味道,难道我还不如一只壶?
    那天,到后来我是到外文图书馆买了一套茶具。三楼的那个小小角落里有个很特别的柜台,经营着笔墨纸砚和茶具,我想那些茶具上一定也浸渍着笔墨和书籍的香味吧。小姑娘拿过一只竹制的精巧茶盘,说买这个茶盘可以送六杯一壶。茶盘是要买的,可是那壶一定不会很好吧。我和朋友左挑右挑,终于选中了一只暗红色的小壶,外形像只小南瓜,薄薄的盖子上有一个小手形状的抓手,拉着系盖子的丝绳。小姑娘说:先生真有眼光,这把壶虽然不名贵,却是手工做的,满店只有这一把呢!朋友也笑了,说:以后你用它喝茶,就当我们又握手相见了。我决定好好养着它,第一次泡茶用的就是朋友送的武夷山大红袍,把洗茶的水浇在注满开水的壶上,茶水立即就浸了进去,岩茶的香气溢满了房间。
    本来买这套茶具是准备送人的,可是养了一段时间就舍不得了,它的外面被我抚摩得泛着木质的光泽,里面被茶水浸渍得空壶溢香,泡出来的茶越来越透出温和的气息,我怎么能把它交给一个不了解它的人呢?家乡的朋友向我索茶具,我说:茶具无所谓好坏,我可是泡得一手好茶呢,哪天我请你喝茶吧。其实我泡的茶朋友们也未必能喝出什么不同,我不过是想找个机会告诉他们:壶是要养的,没有情感的壶用得再久也是生壶——生活中的一切莫不如此。

    [我说]我曾经在厦门工作生活了三年,后来回到家乡来,对那里的一切无不充满着留恋。这种情感该如何表达呢?我曾试过横式结构,对那里印象深的人、事、物进行罗列和刻画,写得很像一篇游记,泛泛的,非常平淡;于是我开始搜索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从汤罐、土楼、茶和佛几大文化特征中选择了茶,又进而由茶联想到茶具,最后确定了临别时购买茶具这件小事,采用纵向结构来构思,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养壶这个细节,既记录了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又如实地表达了我对“养”的理解,总算把心里的那种意思说清楚了。

 

    [写在后面的话]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很多年了,我一直在盯着这两个课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些心得。特别对于作文教学,我把它概括为两种教学方式——粗放型和精耕型。目前作文的教学现状,大多还停留在粗放型上,老师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实施步骤,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大学到中小学,一些作文教学书籍,不是空洞的理论,就是简单的范文选评,很难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
    我一直在想,除了告诉学生文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某些文章怎么怎么好,我们是不是还要关心一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他们面对作文题究竟是怎么想的。于是,我试图从学生写作思维入手来剖析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思维的丰富性、深刻性、灵活性、严谨性几个方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觉得比理想化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找到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文教学思路。我很想比较准确地把我的思考和做法写出来,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但真正拿起笔来,发现头绪太多太乱,我无法用极简明的语言把教学实践说清楚,于是就有了这个拉拉杂杂的小专题。
    文章我写得不好,但写几篇文章却并不难。然而这个小专题写得实在很苦,因为我不想把它写成课堂实录,也不想把它写成理论性很强的东西,那样学生看不懂;我想把我自己在写作和教学中感悟到的一些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写出来,但是,对写作的感悟往往是很缥缈、很个别、很短暂的,想把这样的思绪说清楚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所幸现在已经有了这么一个框架,可以让自己聊以慰藉了;以后我可以在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充、加工、提炼,让孩子们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写得很乱,向读过这些文字的朋友致歉。

                                                          2009.7.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