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十四 情感附着点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引发的一种激动,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没有理智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在理智发展起来以后情感仍然左右着人的理智,不论你从事的是多么机械的事情,甚至在睡梦中,情感的活动始终不会停止,所以我们用“情不自禁”、“情急生智”这些成语来表达情感的初始性特点,我们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有可原”这些成语来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情感初始性特点的运用。
在人的情感中有许多是人所共有的成分,“人之常情”、“不近人情”这些成语说的就是情感的共性特征,比如对父母的敬爱;也有个人所特有的成分,比如有人始终孝敬父母,而有的人长大后却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尊敬父母,“情有独钟”、“人情冷暖”描绘的则是情感的个性化特征。情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正是我们上一讲中所谈到的人们有时对美的感受相同、有时对美的感受却大相径庭的根源。一般说来,共性的情感来自遗传,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所以我们说“情真意切”、“情深似海”;个性的情感形成于环境,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随事迁”、“触景生情”、“对景伤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情感呢?这和创作者表现的内容是密切关联的。概括地说,创作者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写自我的(简称“写我”),另一类是借写他人他物来表现自我的(简称“写他”)。在“写我”时,我们经常需要从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用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我,用别人的情感来感受自我,把自己的亲历当作别人的事情来分析,这样才不至于被自己的情感纠缠住,才能寻得恰当的意象把自我表现出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写我”的典型事例,如果他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只要几句话就可以完成,可是那就算不得什么艺术了,因而作者从自我的情感中跳出来,去描写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那个时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写他”时,我们又必须设身处地去想象他人的处境和心理,进入所写人或物的世界,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情感,并借助恰当的意象加以表现。我国古代男子写的闺怨诗词、古今中外的寓言和童话都是明证。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表达我们的情感呢?这从古代诗词中可以找到一些借鉴。先看下面一组例子吧:
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直抒胸臆)
李白《秋思》:阳春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借景抒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寓情于事)
李白《赠崔侍郎》: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托物言志)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式不过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人、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三小类。有了这些概念作为依托,我们在拿到一个题目时,可以很快确定文章的总体方向,即大致确定这篇文章是写景为主、叙事为主还是咏物为主,基本思维活动是:题意→生活中、书本上材料(运用“联想流”)→立意(以“三人说”为标准)→构思:①叙事为主、②写景为主、③咏物为主。
关于文章中的叙事,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不再重复,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细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学生在叙事类作文中,最缺少的就是细节,主要是由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够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呢?
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到孔乙己额上伤疤的细节,《藤野先生》中的胡须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说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如《背影》里对父亲爬上月台的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这才是好的关于服饰的细节描写,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曾两次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的细节。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事物细节描写,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
写好细节,认真仔细地观察是基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也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一般的叙事类作文有三个细节就足够了。
景物描写的概念不难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它的作用,很多学生因为不知道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所以不知道什么地方该用、怎么用。粗略地说,景物描写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作用:构置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营造特定的氛围。
进行景物描写,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静景描写与动景描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景物的具体内容(如明暗、色彩、形态、声音、温度等)。具体说来,一要按方位,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等次序来描写,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并且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二要分清景物的类别,写出景物的光、色、味等,既要写静态,也要写动态,还要写出周围的环境气氛。三要仔细观察,不同的季节景物特征不同,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晚的变化。四可以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即对描述的对象作一个概括的介绍,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分层进行具体的描述。五不要脱离具体的人和事,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则更能使作文生色感人。总而言之,写景的作文中景色不是孤立的现象,下笔前要考虑到景物和景物之间的联系,考虑到景物和人、事的联系,同时对景物的描写不是单一的,描写景物时必须渗透着自己的情绪,因此,下笔前不但要考虑到总体布局,还要把一些具体的细节想周到,这样,作文写出来才能浑然一体,生动感人。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个具体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下笔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恰当的可托的物,运用多种手法把所托之“物”写饱满、写出情感,确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间外在或内在必然的联系,处理好由“物”到“志”的过渡。这里“物”是根基,要细致描绘,“志”是灵魂,要贯穿始终,力争做到“物”与“志”的有机相融。
在文章展开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要仔细描摹,以情写物。描写做到井然有序,突出特征;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抒写独特体验,做到活泼灵动。二要寻找共性,以物喻人。“物”与“人”的切合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神似;对相似点要反复摹写,步步融合。三要蕴涵深意,以物达理。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深挖“物”之内涵,揭示平凡事物中包含的生活的意义、人生的哲理。
[我写]蝇之乐
北方的冬天应该已经很深了吧,然而在厦门还仅仅是深秋或初冬的感觉。海风吹过来,有点瑟瑟的,但是风停日出,就一片暖洋洋了。
今天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只苍蝇落在一片水泥打成的毛墙上,温暖的阳光照下来,让它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春天,它一定舒服极了,向上爬爬,再向右爬爬,然后兴奋得两只小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似乎还不能表达快乐的情绪,又用两只小手抱着暗红色的小脑袋揉搓起来。看了只想笑,要是人来表达这种快乐情绪会是什么样子呢?把手攥成拳头,然后向下猛地一顿,吔!隆重点的放放鞭炮?豪华些的到饭店摆它几桌?都有可能,高兴嘛!
盯着这只苍蝇看了很久,因为快乐的情绪总是很能感染人,哪怕它是一只苍蝇。太阳已经偏到一边去了,高处的一片墙角投下一片阴影,站在阴影里有点凉嗖嗖的。看那只苍蝇,立即又向右爬爬,到了阳光下面,两只小手又快乐得不知该怎么挥舞了。如是者再,它始终是快乐的。终于一面墙全部落入了阴影,它振动小小的翅膀一掠,又到了另一面有阳光的墙壁上,依然快乐地搓搓手,洗洗头。
黑夜来临的时候它会到哪里去呢?我不知道。严冬到来的时候它会到哪里去呢?我更不知道。如果它是大雁就好了,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那里夜里也是暖的,冬天也是暖的。然而它不是。不是大雁就必须忍受寒冷的煎熬,忍受不住,就只好冻死。
冻死,对于苍蝇来说似乎是必然的,但是在没有冻死之前,就依然要快乐,搓搓小手,洗洗头,把自己打理成一只体面的苍蝇。或许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也有回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每个角落落脚,香的甜的固然要吃,腥的臭的也是美味!我不知道它们最讨厌的味道是什么,也许就是无味吧。这种来者不拒的生活态度,让它们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许它们也有恋爱?然后产出无数个令人作呕的后代。看着成群结队的子孙和它们一样享受着属于它们的一切,苍蝇开心地笑了:现在是四世同堂,再过几天就要五世同堂啦!
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驱赶它们,它们不在乎: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比你吃得早一点嘛,哼!不给吃就拉倒,俺避难去也,一会再来!我不知道这只回忆中的苍蝇想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嬉笑,笑得肥胖的肚皮一颤一颤的。
它不久就要死了,这我知道,因为这是规律,我不知道它自己是否知道。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人不也是要死的吗?人类不是知道这个规律吗?在死神光临之前,有谁会放弃阳光,有谁会放弃争抢,有谁会放弃回忆,有谁会放弃寻欢作乐?
明天太阳照到这里的时候,也许这只苍蝇还会飞来,当然也许不再飞来,飞来也好不飞来也好,最终还不都是同样的结局!也许飞来的是另一只苍蝇,那么它的快乐是不是也如昨天那只?我不是苍蝇,我应该不知道苍蝇之乐,至少应该装作不知道苍蝇之乐。
然而我终于看明白了。于是像苍蝇一样,往有阳光的地方挪挪,再挪挪,高兴地搓搓两只小手,再高兴地搓搓自己渐渐花白的头发。
[我说]我是很喜欢用托物言志法来构思文章的,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我们只要认真观察某一事物,把握住它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把自己想表达的主题适机地附着上去就可以了。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里,文章一般不会写得空洞,线索、层次也比较好处理。这种文章给读者的直观感觉也不错,描写具体,主题也可以很有深度,语言可庄可谐。
上面的这篇小文字,就是典型的托物言志。一只深秋或初冬的苍蝇,面对的是即将到来的死亡,它会如何度过死之将至的日子呢?这里附着的是我的第一个意思——如何面对困难、灾难甚至死亡。一只令人作呕的苍蝇,必然是受人驱赶的,它该如何面对人类的厌恶呢?这里附着的是我的第二层意思——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应该如何面对他人的冷漠、冷酷。
托物言志法好用,但不一定能用好。写作的关键有三个:一是对物的观察一定要具体,抓住一些细节,把它写生动、写丰满;二是作者一定要有思想感情,写的是物,说的是人,不能为了描摹事物而写成类似科学小品一类的文章;三是准确地把握描写和抒情议论的结合点,在观察、描写的基础上加以引申、拓展,形成文章的主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文章就容易走偏,或者把物变成了抒情议论的线索,或者写成物的介绍,或者物我分离,这就不是托物言志了。
2009.7.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