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上的渔光曲
哦,天哪!
除了我,谁也不知道那次站在长城上我的耳脉里正在播放什么歌曲。说起来有些好笑,竟然是《渔光曲》,就是“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来大海风”那首,如果把眼前的景象和歌曲的内容联系起来,真可谓天涯咫尺了,一边是塞北风啸,一边是东海吟唱,怎么说也揉合不到一起。
然而当时我却听得心里一片潮湿,看得眼前金戈铁马。后来每每想起这个细节,总是很诧异自己为什么没有更换一支曲子,让音乐和景色更协调一些;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正是“苦难”二字将这两幅遥远的画面融合到了一起。
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那是后来人们的附着,实际它是战争苦难的结晶。长城内外经久不息的征战,点燃了统治者更大的野心,却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城内外的百姓自是要为守城和攻城付出血的代价,而远在天涯的海岛渔村就可以逃脱连年征战的灾难吗?我真不明白,一代代被历史称颂的英雄帝王,凭什么要把一己私欲强加于天下苍生!我记得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画面在不停地闪现,不是古战场,也不是浊浪滔天的大海,而是天气预报里的沙尘暴:那一泄千里的漫漫黄沙,从西北边陲残暴地向东南沿海侵掠。“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本该富庶的东南沿海,竟成了这样一幅让人不忍卒睹的惨象,这是谁的罪过!
一九三四年,电影《渔光曲》诞生,这支曲子随之传遍全国各地。也许是我生活在海边的缘故吧,对关于大海的乐曲特别在意。如果把吟唱渔家辛酸的句子摘掉,这支曲子描绘的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是谁在这样祥和的风景上涂抹了灰暗的色调?几年后爆发的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外族的铁蹄,同室操戈,渔家的小破船就一直笼罩在阴暗的浓云之下啊。
抬眼长城之外,连绵起伏的群山,茂密高大的森林,在夏日的阳光下铺展开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你能想象得出修筑长城时是个什么场景吗?山林光秃,人如瘦蚁,残烟缭绕,哀声遍野……这样的悲剧一演就是一两千年!我不管长城究竟象征着什么,我只知道它见证了太多的苦难,那是任何歌曲都无法承载的沉重。所以,我站在这座最古老的墙头上眺望着塞北,我的思绪却飘向了遥远的南方和朦胧的古代,想象着我和我的家人在那样的背景下天各一方的苦苦挣扎,我无法不为那些在铁蹄下、浪尖上哀号的冤魂而泪眼朦胧。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祥和的时代,我们不必唱着凄怆的歌去背负沉重的墙砖,去整理那永远修补不完的破渔网。
真正了解《渔光曲》,是十几年前学箫的时候在一本曲谱里看到的。也是在一个夏天,夜晚窗外海风挟着潮声,骤雨撕扯着树叶和小草,窗玻上的雨线像扯不断的泪,我第一次可以完整地将这支曲子吹下来,那呜咽的声音从此再也忘不掉。去南方的路上,特意选了一些曲子放在手机里,其中就有这支。当车子穿行在无边无际的大山之中,我试图用这支曲子打发那纠缠不清的寂寥,竟一下子勾出了一路的辛酸与凄苦。斜阳透过草树打在车窗上,暮色从地底渐渐升起,一个个山坳里飘出了缕缕炊烟,铁路边上偶尔闪过一片稻田、甘蔗林或者几点灯光,让我萦绕在像充军发配的思绪里,于是又把南国的晚景与这支曲子掺和到了一起。那种无依无靠的心情,也只能用这样哀婉的曲子来描述吧。
今天我们真的生活得很好了,可是这支曲子为什么依然像长城、像长城的历史一样漫漫无涯、绵绵不绝?而且它还被我带到了长城上。我也曾在心里问过长城,长城铁青着脸一语不发,只让我一个人默默地对着雄浑的夕阳。
2009.5.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