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肚脐

(2009-04-20 23:52:17)
标签:

生活百态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肚脐 肚脐
哦,天哪!

    听说有位外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心理测试,是让被测者从一串名单中依次划去一些可以舍弃的人,一位女士痛苦地划掉了同事、朋友,又流着泪划掉了父母和孩子,只剩下丈夫。她认为,丈夫是一生中唯一能陪伴她到老的人,而同事和朋友可以换,父母和孩子又做不到。我不赞成这种测试,因为太残忍,也不同意这位女士的解释,因为很自私。但是我很喜欢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去掉多余的,就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仿照这种玩法,我也想进行一个测试:在身体的各个器官中,依次划掉你可以缺少的,如手脚、耳朵、鼻子、眼睛、心脏、脑袋……我不知道人们会先划掉哪些,但我相信很多人最后保留的肯定是心脏和脑袋,因为没有这两样人就不能再活了——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我更相信一定没有人想到肚脐才是最不能划掉的。
    肚脐最不能缺少,因为它是人生命的开始,没有它,这个生命根本不可能出现。这个想法的产生,是两年前和几位朋友带学生到福建泉州的崇武去采访惠安女引起的。惠安女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但给人印象最深、也因此名闻遐迩的是惠安女与众不同的服饰:黄头巾,蓝短衫,银裤链,大折裤,非常神秘。过去当地有民谚说“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肚脐亲(真)像土豆(花生)窟”,最后一句说的就是她们的露脐装;后来人们又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说的还是她们上衣短至露脐的事情。这是很多人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为何裤子做得如此肥长、头上终年戴着头巾的女子们偏偏要把上衣做得那么短,常年露着肚脐?不论从温暖的气候还是从节约的角度来解释,都会自相矛盾。于是有人从民俗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观点: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那是已婚和未婚的标志。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显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从语气明显可以听出来,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且不管它。现在社会进步了,许多不是惠安妇女的女性也喜欢将肚脐露出来,以显示自己很前卫。我不知道为什么单单露出来的是肚脐,如果是为了向世人表白自己不曾忘记生命的根本,那是要大加赞扬的,不单女子要露,男子也要露,不单年轻人要露,老年人也应该露——谁可以忘掉自己的生命曾经和另一个生命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呢?
    不光人有脐,许多物件也有脐。动物就不说了,从生命层面讲它们本来就和人类没有本质区别。以前用的铁锅也是有脐的。因为不懂何以叫锅脐,曾问过母亲。母亲说:铁水是从一个小孔倒进模子的,所以就在那里留下一个疤,像人的肚脐。过去的石磨也有脐,就是把上下两爿连接起来的一个凸起,这是个比喻说法……所以,我想,脐大概总有生命起源或者标志生命本质的意思吧。
    去年还在厦门,听说市里的一批文化人在寻找这个城市的肚脐,而且还找到了两个,一个在海沧大桥附近,另一个在集美火车站边上。当时觉得很好玩——城市还有肚脐?怎么还会有两个肚脐呢?不理解不代表人家做得不对,只能说明自己对这座城市不了解。城市的肚脐是指这座城市的发祥地,还是指城市的文化起源?不得而知。但放大范围还是可以推测出个大概的,比如说中国的摇篮是黄河、中国的心脏是北京,但中国的肚脐肯定不在那里。那在哪里?河姆渡?黄帝陵?不知道,所以不敢乱说。
    一个肚脐竟然弄出这么多事来,这大概是那些穿着露脐装的小女孩儿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吧?有一位极开明的老先生,对女儿的穿着从来不加干涉,却对外孙女提出唯一的一条要求:不准穿露脐装!我不知道老人是怎么想的,大概是怕小孩子一味模仿新潮而有失风雅吧。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成分:担心孩子不理解肚脐的真正含义,因而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失之浅薄?
    那么,人生的肚脐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很难妄加猜测。一次和几位朋友出去玩,在海边石雕群里看到一尊巨大的弥勒佛石像,大家都冲过去,要伸手摸摸大佛的肚脐,说是可以消除烦恼。谁知先摸到的人手不肯拿过来,于是我就去摸他的肚脐,后面的人再摸我的肚脐,如此顺延,结果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串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想我们是真的摸到了弥勒的肚脐,否则,大佛那含蓄的微笑就让人有些赧然了。
                                                        2009.4.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