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渐”
哦,天哪!
丰子恺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渐》,很让人警醒。他说:“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坡度极缓的长远的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个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有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文章中有两个精妙的事例更是平易中见深刻,一并摘录如下:
“歌剧中,舞台上如花的美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一农夫每天早晨抱了牛犊而跃过一沟,到田间劳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长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先生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和哲理性极强的语言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即人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正因如此,“渐”才变得十分可怕,应当引起警觉。
对此,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刚刚走出本校门的年轻人,不论你对社会、人生有多少看法,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对生活总是充满着热情,对事业也有足够的信念。可是,随着生活画卷一点一点展开,生活热情却如揭开了盖子的锅,烟雾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带着热量散失了;事业信念也像蒸得半生不熟的馒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突然在某一天发现了这个问题,把自己吓了一跳:我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发现得早还有机会改变,如果发现得晚,那就成了无可挽回的人生之叹了。很幸运,有丰先生的文章提醒了我们,让我们不至于沦落到老大徒伤悲的地步。——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好处吧。
知道自己正如热锅里的蒸汽一样渐渐地冷却,就不能不反思自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挫折、打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地位或收入与想象的差距太大,或者猜忌、懈怠、自卑……这原因就像在沙漠中行走者鞋子里的沙子,数都数不过来;然而,如果我们拿这些沙子和逃出沙漠的目标相比,实在又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有人说:使你疲惫的不是远处的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因此有人提醒,在人生的路上,要经常停下脚步倒掉鞋子里的沙子。但是如果我们辩证地来看,这些沙子也未必要倒掉,蚌不是接纳它、包容它,接受它的磨砺,最后把钻进体内的沙子变成一粒晶莹圆润的珍珠吗?
其实这个“渐”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iān,即渐渍、渐染。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出现热情冷却、信念消沉受了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大家都说生活没意思那就没意思吧,大家都说某个职业不怎么样那就不怎么样吧。如果这种从众心理能够给我们带来心安和惬意,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问题是我们对这种状态并不满意,于是苦恼和烦躁就在这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中产生了。我把这种现象叫做“不会和自己相处”,也就是自我和谐没处理好。
其实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很简单,佛家数念珠可以说是最枯燥的事了,可是人家内心是清明的,所以数得津津有味,而且越数越觉得味道绵长。如果我们能够把枯燥作为对情趣的磨练、把贫寒作为对欲望的约束,心境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人说,上帝给谁的都不多,他只给了牛顿一只苹果,并且还是以砸在他头上的方式掷过去的;他只给迪斯尼一只老鼠,还是在迪斯尼自己连面包都吃不上时到达的。没有一位家长和老师希望中小学生的生活比成人还丰富多彩,道理也就在这里。这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者自我欺骗,而是面对现实,把苍白的生活过得有意思一些,是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我们找到了快乐的理由,不论生活状况如何,总是可以快乐的,这就像有钱人吃咸菜也不觉得自己贫穷一样。
丰子恺先生只给我们指出了“渐”的消极一面,没给我们指出其积极的方向。热情和信念也是可以渐渐培养的,正如那个抱着牛犊跳沟的农夫,他的力量就是一点一点训练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到快乐的氛围里熏陶,心境一定会平静而安祥;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到书本里渐染,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心胸会越来越开阔。可见jiàn也罢,jiān也罢,问题不在于事物怎么变化,而在于变化了什么。——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
2009.3.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