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豁碗到缺月

(2009-02-11 23:47:44)
标签:

心情物语

情感

分类: 生活絮语

从豁碗到缺月 从豁碗到缺月
哦,天哪!

    连续两天西南风,终于扫去了弥漫多日的雾霭。清早走出家门,迎面看到西边的天上挂着一轮大大的月亮,在灰暗的天幕下显得特别光洁。只是下沿有一抹淡淡的暗影,让我意识到今年的第一个月圆已经过去了,那一抹暗影会越来越大,像银元上的锈渍,将一点一点地把曾经的繁华和骄傲蒙住,溶掉。
    这样想着,心里渐渐地雾上来一阵潮湿,仿佛这正是自己的轨迹和灵魂。
    小时候我是挺淘气的,吃饭总是挑碗挑筷子,必是家里最好的一只碗、最红的一双筷子才肯用。好在哥哥们大我很多,不仅不和我计较,反而主动把最好的碗筷拿给我,为的是哄我把那难吃的红薯饭吃下去,快点长大。他们的迁就,让我再也找不到借口逃避吃饭,只好在脸上堆起灿烂的笑容,和他们一起对抗当时的艰苦——想来那时我的笑容一定不像太阳,而更像月亮,因为虽然明亮,却显出贫寒的冷清。母亲一边舀饭,一边用柔和的目光看着我,嘴里却说:不能这样宠他,长大容不得一点不好!为什么挑一只碗就会让我变成容不得瑕疵的人,那时还小,想不明白,依然享受着作为老小的骄傲。
    母亲去世以后,我总觉得自己成了一只被打了一个缺口的碗,不论多么丰盛的食物,总是装不满,喜悦会从这个豁口流出来,忧伤也会从这个豁口流出来。这时才知道,用一只有豁口的碗不仅仅是不美观,还会把拿碗的手弄得粘乎乎的,要想避免这种不快,就必须装得少一些,哪怕你对碗里的生活再不挑剔,也只能如此。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无可奈何之下,渐渐接受这样一只有豁口的碗的。所幸的是,我没有像母亲担心的那样变得挑剔——连父母都留不住,还有什么属于自己呢?生活之所以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和光亮,也不过和月亮一样,借了别人的光罢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此,一直认为自己是在月色下生活着。有人说,光线越强,你留下的阴影就越重。也许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喜欢阴影,但是我还是喜欢月圆的夜晚。
    那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火车沿着一条大河在山间曲曲折折地行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站,也不知道下车以后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心里颇为恍惚。然而,当我的双脚真实地踏上异乡的土地,抬头看见一轮明月朗朗地照下来,所有的担忧便一扫而光了。我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缓缓地走着,月色下的小城多了几分朦胧,竟觉得和家乡没有什么区别——天下的月亮本来就是同一个嘛,也就是苏轼说的“千里共婵娟”吧。就在那一刻,我才感到自己的灵魂和月亮霎时融为一体了——我知道,以后不论我走到哪里,它都将把我轻轻地笼罩在它柔和的光里。
    然而,才过元宵,刚刚读过“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诗句,今天的月儿却已经暗去一抹……朋友发短信来说:看了吗?今年灯节是五十二年来最大最圆的月!我说什么也没看到,我翘首以待时,这里白雾茫茫。在没有雾的时候看到的是缺月,而月圆的时候它却不肯为我洒下清晖,而且五十二年才摊上一回——人的生活大抵如此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豁了口的碗。期盼月圆是不是就和把生活装得太满一样,再小心也会弄得满手粘乎乎的,满心潮乎乎的?虽然经历了不少风雨,看来我还没有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后不能总牵挂着圆月,缺月毕竟也是月,也该满心欢喜才是。
                                                     2009.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芦苇的歌声
后一篇:生活的补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