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情”“小说”

(2009-02-01 00:22:20)
标签:

春节

心情物语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
哦,天哪!

    呵呵,其实我这个题目完全可以用《聊聊语言和情感的关系》,不过觉得眼下许多朋友玩这种似是而非的标题蛮有意思的,就糊弄了这个,实际上要说的内容和小说没有一点关系,和言情小说就更不沾边儿了。——大过年的,逗个乐子,您别往心里去,也别一听不是言情小说就不勒我,看看,没准儿啥时候您就用得着。
    不知有没有朋友看出来我上面这几句话里有哪些方言,如果我来说您来听,那可一下就明白了,东北那旮儿黑土味儿还是挺足的,对吧?今儿下黑咱就从这儿唠起吧。
    这事儿和本山大哥那小品有点关系。他的小品和整台晚会的小品格调都不一样,主要是不跟社会潮流,管你发生啥大事儿,他该干啥干啥,去年《火炬手》跟了一下奥运会,前年《策划》和今年《不差钱》,包括再前几年的“卖拐系列”都不咋跟大方向。有人说他的小品主题不够深刻,这我不能同意,我觉得不管跟不跟大方向,他的作品走向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在逗你乐的同时,注意挖掘人性的美和丑,这不能说主题不深刻。这事儿,我不能不在正题开始前先说几句,要不还叫啥老乡呢,哈嗷?
    和南方朋友聊起本山大哥的小品,他们的兴趣总是没有我浓,我大段大段地背下里面的台词儿,把自己乐得人仰马翻的,他们还要等我分析一通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是咋回事儿呢?开始我以为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后来发现主要还是语言的亲近感不同造成的。因为日常用语差别较大,南方人很难一下子明白小品语言和生活语言那种微妙的关系,所以欣赏时的共鸣度就不一样。这是个大学问,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种体会,应该不难理解。
    离开黑土地二十多年以后,我又一次站到哈尔滨街头,一切都已经十分陌生了,一种失落感顿时涌上心头。可是,当接机的小伙子一句“大哥,我接你来了”飘进耳朵,那种亲切感一下就回来了。几天里和小伙子接触不超过五个小时,上飞机的时候竟然有些难舍难分,俩人儿握过手又拥抱,临了他还说:大哥,缺啥你就给我打电话,我给你邮去。
    从黑土地到黄土地二十几年,这里的话虽然说不大好,但听懂是绝对没有问题,心里却总有一个声音:我不是这里人,我不是这里人……我的祖籍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为啥不是这里人呢?很久我才感受出来,听这里的语言没有亲近感。听得懂,不一定认同,这就是语言的魔力吧。有些时候和别人谈起老家,我经常不能界定我的老家是哪里,回答人家是江苏,总要加一句“不过小时候是在东北长大的”,觉着加上去的这句话似乎很重要,要不人家就不好认识自己一样。
    那年单位来了几位东北的同事,和本地人总是整不到一块儿,跟我处得却很好。一起闲扯的时候我问他们咋回事儿,他们说:这旮儿人忒默叽,有啥事儿说了不就完了吗?兜啥圈子呢?这似乎是个文化心理问题,可是我也早学会这里人说话含蓄的风格了啊。他们说:那不一样,一听腔儿你就不会整那死出儿!还是语言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认同。
    前几年我又从黄土地飘到了红土地,又一次发现语言和情感的关系问题不可小视。论理,我对方言比较有兴趣,尽管听不懂,也不应该产生心理上的拒绝。可是我没做到,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愿和那些“小南蛮”交往,甚至对领导那满口南音的普通话也不以为然:你说的是你们的事情,和我无关!后来调整了心态才和当地同事成为好朋友,才喜欢上那里的乡俗民风,喜欢上那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就是这样,在街上听到来自黄土地、黑土地的声音,还是要一激凌,仿佛和陌生人之间的那层薄膜一下子就被穿透了,即便不打招呼,也会不自觉地多看那人一眼。
    这种感觉不光我有,当地人也有。因为当地方言非常繁复,不同方言区的人之间感情明显不同。有些人和距离不太远的老乡关系一般,倒和广东过来的同事关系非常好,混熟了我问他们,他们说:我们都是客家人,都讲一样话嘛!
    人一旦接受了一种方言,也就同时接纳了一份独特的情感。回到黄土地以后,听到来自黑土地的声音感到亲切,听到来自红土地的声音也感到亲切。那声音本身传递的信息可能与我毫无关系,但是它引起的却是对山山水水和过往生活经历的回忆和思念。有人说生活在外国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融入当地人的文化中去,这我相信,因为语言是孩子身上的脐带,即使剪断了,结了疤,可是一旦触碰到它,谁能不想起自己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液呢?哈嗷?
                                                         2009.1.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