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雾里看花目尤明

(2009-01-18 23:55:54)
标签:

生活百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雾里看花目尤明 雾里看花目尤明
哦,天哪!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真没想到,杜甫这首表现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小寒食舟中作》,竟被人从中引申出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成语,读之令人陡生无奈又无望的感慨。
    最近一直多雾,有时浓如牛乳,有时薄如轻烟,有时静如寒玉,有时动如流绢,让我尽情地领略了“雾里看花”的境界,实在是发现颇多,虽然不很深刻,也远非一句成语可以概括。
    雾里看花,介乎有无之间,所以除非心中有花,绝不可见。天天抬头即见的山坡上,早已是衰草连天,又没有人去栽种什么,花是不可能在这隆冬季节开放的。然而,雾气正浓的早晨,朝霞从空中浸渍下来,远远看上去山坡上一片绯红。惊讶地和身边人说:呀,那山坡上的花开了!大家都笑起来,说这真是雾里看花、痴人说梦,等两天那里或许能开出一片雪花来。然而怎么看那里都像是一片盛开的花,后来想起来春天那里确实是开过一片杜鹃花的,不知是人们忘记了那里曾经开过花,还是对季节过于相信,连看都不看就确信没有花。
    这也怪不得谁,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习惯。比如某人曾经有过很多朋友、哥们儿,然而当他失去了向心力以后,就不再有人围着他转,开始还忿忿然,渐渐就看明白了,原来感情也是有季节性的,你已经过了开花的季节,蜂蝶还为你舞什么蹈呢?一人如此,人人如此,一年如此,千年如此,这难道还算不上规律吗?我不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当初也没有人对你顶礼膜拜,人们拜的不过是你代表的那个符号。之所以让你产生了蜂蝶翩翩的得意,正是因为你是隔了雾看自己的。
    雾里看花,会让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实在是一种极静的境界,除非你满心都是杂念。平日里五彩缤纷的东西都被雾气遮蔽、过滤出去,所见只有咫尺之遥,还有什么看不真切呢。开车的朋友说:雾天行车真是紧张,不知道哪团雾里就会钻出个什么来,让人提心吊胆。这就对了,雾气像纱幔一样为你隔出唯一的通道,不让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花草来分散你的注意力,正是让你盯住脚下的路,你非要在雾里东张西望,出了问题又能怪谁呢?至于在雾天顶牛追尾事件,其实责任实不在雾,而是自己目空一切,无视雾的存在造成的。
    “文章憎命达”,说的不仅仅是文人的事情,大凡那些一路高歌之人,最终往往一事无成,因为分散精力的东西太多了。倒是那些“花径不曾缘客扫”的人,可以发现一些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道理很简单,各种不公、磨难、险恶像雾一样把他们团团围住,让他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自然能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世上路真是太多了,常常让人不知何去何从,于是雾来帮你选择,让你以为别无他途,让你在眼前的路上小心翼翼。雾的心思很明白:人生在世,必然有所为有所不为。道理虽然简单,又有几人能在滚滚红尘中刹得住车呢?有了雾就好了。其实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关键在于不要企图把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或许正是对人生之雾的抽象化吧。
    雾里看花,需要有足够的定力,除非你不相信雾里的花也是花。即便那花是幻影,又有什么关系呢?——留一点幻想给自己,哪怕“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也还有个“随花飞到天尽头”的期待。仔细想想,我们为现实而活的成分究竟有多少?大部分生活动力都是来自虚拟的希望,那就是雾里的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的这首《离思》,多数人不能完整地理解其真实含义,这不是自视甚高的人生态度,而是对亡妻坚贞的感情。尽管妻子已经亡故,尽管“道”在虚无飘渺间,他却将半生付与这两朵雾中之花而不悔。
    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发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终极性问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试图解答它,却没有一个答案能让所有人满意。为什么?不是解答得不对,而是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不同,一旦落实便显出局限。于是这个问题就像雾一样、谜一样吸引着我们去探寻,直至走完生命的旅途。“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临终前的善言大概就是人生的总结,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吧——除非经历死亡,谁也说不清的。然而,如此朦胧的善,我们可能触摸不到,却不能说它不存在,是吧?
    还是回到老杜的诗里去吧。诗的首联说的是自己现在的处境,多病之身不耐酒力,漂泊中勉强过着寒食节;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引发了颔联细腻的内心感慨,春来水涨,江流浩渺,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颈联是昏花老眼中真切的近景,布幔闲卷,舟中寂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渐行渐远;尾联则是他遥不可及的理想所在,也是他一生愁苦的根源。

    和这位诗圣相比,我们真是幸福得多了,因为我们很少把人生的标竿放得这么高,对人生的定位不至于太过飘渺,所以很容易混过去,于是对自己的评价也还差强人意。
                                                     2008.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竹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