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世累
哦,天哪!
将近年关,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冥钱、绕纸等祭品的,看了让人想起远在隔世也还有自己的亲人,在寒冷的冬日里产生一份依赖和温暖。如果隔世也如现世一样过年过节,那更是很让人感到安慰——毕竟,虽然看不见,也还保留着同样的习俗,先人们似乎并没有走得太远,没有把我们这些子孙忘记干净。
祭品以前都是用纸裱糊的,现在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实物,只是粗糙些,在现世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今天在一个地摊上看到卖衣服的,都是绸缎做成的,还以为是孩子的服装,及至看到边上的美钞、人民币和一些不认识的币种,才知道那是祭品,心里不由感叹:老祖宗不保佑子孙都不行,因为只有子孙富了,他们才可能有钱花,有好衣服穿,有电视看,有车坐,有楼住……现世和隔世本是隔而不断的,维系两世关系的,不仅是藏在心底的怀念,还有物质上的共通。
历史上有记载,早先那些贵族们死了,是要拿活人陪葬的,那目的十分清楚:在现世被人伺候着的人,到隔世也依然要人来伺候。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在赶赴黄泉的路上不是要喝孟婆汤吗?喝了以后就把现世的一切都忘了,是不是身份依然不变?如果是这样,那么隔世也应该有奴隶卖的,为什么不到那里去买些在阴间用熟的奴仆,却要从阳世带些生手过去呢?
不知是现世的子孙变穷了,还是越过越小气了,后来不再用活人陪葬,改用陶俑,这应该算是人性的进步吧。但接着就让人觉得好笑:老祖宗也是可以糊弄的,弄堆泥巴可以以假充真,可见假冒伪劣绝不盛行于商品社会,也绝不局限于现世。然而有人看到这个进步却笑不出来,声色俱厉地骂道,这种人就该断子绝孙!不是我乱说,《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善,就在这声痛斥中闪现出耀眼的光辉。
可惜没有人理会这样的痛斥,陪葬依然如故。不过做泥巴人太麻烦,用纸扎的人拿着轻便,烧起来热烈,老祖宗使唤起来是否与真人同效就不管他了——人情终于由血肉变为泥土,进而轻薄如纸。不过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价格便宜,可以多烧一些。听说有孝子贤孙还给父亲祖父等男鬼烧小老婆,真是把自己现世的灵魂都烧了出来,但不知其母亲、祖母如何看待这样的孝心孝行。如果母亲、祖母也已过世那倒罢了,至少还可以保住大老婆的地位,倘或还在人间,将来不是会惹出许多排位上的争端?总不能像阳间一样来一句“排名不分先后”来自欺,或者弄一句“按姓氏笔画排名”来哄鬼吧?看来做子孙的也不能太过孝心,否则会给祖先带来很多负担。老婆排名且不说吧,老祖宗可以通过电脑派位来遮掩一下耳目,把女人的命运交给子孙们提供的现代科技决定。单说烧过去的这些人口,是否也需要吃穿用度?如果混得不好,老祖宗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给别的鬼打工赚钱来养家,二是向子孙们乞讨——不论哪一种,恐怕都不是祖宗的愿望、子孙的初衷,倒是子孙给老祖宗增添的负累了。在世时累,到隔世还累,真是永无出头之日。
过去人对祖先的感情轻薄如纸以后,现在人又想起了实物,这是一种类似回归的进步,至少老祖宗会感觉到现在的子孙更真诚。然而,据说阳间的衣物烧过去,那些灵魂便舍不得丢下,走到哪里都要背在身上的,虽然没成为心理上的负担,却又增加了肉体上的累赘。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烧些纸钱吧,这东西轻而且便,老祖宗有了钱,爱买啥买啥,爱娶小应该也能办得到。但愿隔世没有现世这些盗贼,不像现世这样货币经常贬值。但随纸钱还应该烧一张字条过去:此钱只能作生活费和养老用,不得用于炒股。最好随手烧一部手机去,以便子孙随时把阳间的风波报告给阴间的亲人——只是不知道这风波是从阴间扩散到阳间,还是从阳间传递到阴间,或者两世根本就不是同一种制度?
报刊、网络、电视上经常传出一些发现古墓的消息,这应该是常有的事,但凡报道的,总和陪葬品有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死者在世时的财富,恰恰成了他死后不得安宁的原因?喜欢财物的人自然惦记着,喜欢文物的人更是惦记得煞有介事。
现世的人都知道做人难,隔世的灵魂一定也在喊:做鬼也难啊!这都是心有奢求在作怪。要想轻松只有两途:一、放下过分的追求,让自己不被外物所累;二、不做人也不做鬼,或者说既做人也做鬼,总之永远不要离开二者中间的那条分界线,把两边的便宜都占尽,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人不人,鬼不鬼”,或者书本上所说的“亦人亦鬼”。
2009.1.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