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习阶段宜用减法法则

(2008-12-26 23:52:58)
标签:

教学随笔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复习阶段宜用减法法则 复习阶段宜用减法法则
哦,天哪!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临近了,不论是毕业年级还是非毕业年级,师生都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复习阶段,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来梳理、记忆、转化为解题能力,繁杂的信息、千头万绪的知识条块,往往让学生手忙脚乱,常有顾此失彼之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更是满脑子混乱。许多老师和家长,此时喜欢增加学生的学习量,试图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事无巨细的知识点罗列、唯恐不全面的资料讲义,更使学生情绪烦躁,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这时,作为指导复习的老师,不应使用加法法则全面开花地指导学生复习,须知学生缺少的不是深入知识点的能力,而是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简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使用减法法则,以提高学生宏观驾驭知识的层次和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资参考:
    一、指导学生回归书本,在教材的引导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和盲点,进行重点突破。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复习中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深入研究过的东西,以为那才是重点,而对学得不好的学科、学得不透的知识点会无意识地加以回避,形成复习中的漏洞。
    二、知识的梳理与运用越简单越好,不要繁杂混乱。因为知识概括高度越高,产生迁移就越容易,如果总是陷在具体的题目或资料中,则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以语文为例,绝大多数复习资料都将诗歌鉴赏这一考点作为难点,唯恐讲得不细,弄得专业名词一大堆、方法指导混乱不堪,让学生摸门不着。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以下几条纲就可以了:
    1、诗歌鉴赏只涉及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两方面,也就是“表达了什么”和“如何表达的”。表达了什么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而诗歌的内容只要理解了诗歌形象就能说清楚。诗歌形象及鉴赏思路如下:
    (1)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而根据关键词语把握人物的感情。
    (2)事物形象:即托物言志诗,找准物的自然特征,通过类比思路探讨其指向的人的社会属性即可。
    (3)景物形象:分析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和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即构图要素;分析构图要素形成的艺术氛围,可从色彩、明暗、温度等角度去感知,进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2、如何表达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中的一到两点切入,结合诗句展开分析:
    (1)语言:包括“炼字”和“品句”。“炼字”题解题思路——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说明诗句描述的内容,概括该字在描述、抒情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品句”题解题思路——概述诗句的内容,说明本诗的主要内容,概括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和效果。
    (2)艺术手法可概括为四个层次:
    ①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般不会出现。
    ②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共两大类、四小类。
    ③描写手法:主要抓住几组相对的方法就可以了,如静景与动景、实写和虚写、工笔与白描、正面与侧面等。
    ④修辞手法:重点掌握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双关、象征、用典几种手法的特征和作用。
    三、考试题型总结得越直观越好,不要故弄玄虚。如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能反映人物某方面特点的一项、对内容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此题设题点往往是时间、地点、评价方面的出入)、翻译语句(以直译为主;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中的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常用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
    四、答题思路的总结越简明越好,不要拖泥带水。如高考现代散文阅读中的语言鉴赏题,答题思路基本可作如下总结:一看位置——在文首往往是总领下文、渲染气氛,在文中往往是承上启下,在文尾则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某处、启迪思考。二看题目要求——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说说句子的作用,思路如前所述;其二是说明含义,如果是有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则是要求“将含蓄的语句直白化”,只要说出用了什么手法,其本质意思是什么就可以了,如果是简洁的语句,则是要求“将抽象的语句具体化”,要到句子的前后找信息,然后分点陈述即可。
    记得我的老师说过一句关于学习方法的话,“书要越读越厚,然后再越读越薄”。“越读越厚”是加法法则,指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旁征博引,学生要广泛涉猎,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的积累;“越读越薄”是减法法则,指在对知识的总结过程中要提纲挈领,把握主干,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知识点的特征和运用方法。
    以上仅是在高考复习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有关朋友带来一点思考和帮助。
                                                        2008.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残月在天
后一篇:痴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