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与盲人
哦,天哪!
瞎子有真瞎有假瞎。这是听我父亲说的。
有一段时间,不知从哪里过来一批讨饭的瞎子。说讨饭其实是很不确切的,因为他们并不伸手讨要。一般都是两人结伴,一个孩子或者女人用一根一米来长的小木棍领着,来到人家的门口,也不说话,在膝盖上架起二胡就拉起来;如果同来的是女人,便拿出一副系着红绸的竹板和着。拉一段以后,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唱起来,唱的是什么内容已经记不得了,那时年龄小,大多听不懂,而且孩子更看重的是气氛,不是艺术,所以只顾贪玩了。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再艰难的人家也会给些粮食或者饼子之类的。瞎子走向另一家门前,大人们会品评几句,我们则已经在瞎子前面跑向另一家,主动为瞎子向人家讨要了。大约那时文化生活太过贫乏,连这讨饭的演出也让人们欣喜不已,所以也有大人跟着听的,而且还会点曲目向瞎子叫板。
瞎子都是会拉琴、会唱曲的。我们依着自己幼稚的思维,把胡琴、竹板、曲子和瞎子自然联成了一体,以为凡瞎子必然会拉会唱的。瞎子为什么会唱曲子呢?我问过母亲。母亲说:没有眼睛的人心灵着呢。——不要瞎子瞎子地叫,他们耳朵好,当心听到了生气。不是瞎子是什么?我问母亲。母亲说你要叫他们盲人。我们说话的时候,接了粮食的盲人已经走出了很远,不知是不是真的听到了我和母亲的对话,停下脚步,转过身,大声地说:谢谢大娘!我冲母亲伸伸舌头,以后再也不敢叫他们瞎子了。
这天又来了一个盲人,可是到了门前却不唱曲子,低声说:大娘,行行好,给点吃的吧!不光是我们一群孩子感到无趣,一些围观的大人也不高兴,说你这个人,怎么不唱曲子就要东西!盲人低下头,红着脸说:我笨,学不会曲子……母亲还是给了他一些吃的,他就转身走了,让人觉得这饭讨得非常冷清。我们也不再尾随着他,站在那里齐声喊:小要饭,把门站,不喊大娘不给饭!父亲望着盲人缩紧双肩的背影叹息说:这是个真瞎子啊!瞎子还有假的吗?我问父亲。父亲说:他不光是眼睛看不见,心也看不见,还不是真瞎吗?我当时不懂心看不见是什么意思,但是能感觉到盲人会唱曲子和不会唱曲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等我长大了才明白,就是尊严。
读书以后,经常受到母亲的教训:好好识字啊,要不将来就是个睁眼瞎!能看见东西还能叫瞎子?我和母亲争辩。母亲说:不识字,看到的也不过是眼面前的那些个鸡毛蒜皮,不是瞎子是什么!我不想做瞎子,尤其不喜欢做不会唱曲的瞎子,只好努力识字。
字识得越来越多了,才知道母亲说的未必全对,因为有很多识字的人依然是瞎子。这个想法的产生缘于高中毕业时语文老师送我的一本小册子,其中有一篇小短文讲的是一个盲人的故事,这个盲人叫师旷:
师旷,名旷,字子野,晋国著乐师。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读完掩卷遐思:和师旷相比,晋平公是盲人;和晋平公相比,很多人只能叫瞎子。这没关系,盲人自有盲人的乐趣,瞎子自有瞎子的活法,可悲的是,不知道有多少瞎子还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眼光、最有见地的人呢。
2008.12.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