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饮三杯即是家

(2008-10-14 23:20:06)
标签:

感悟随笔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热饮三杯即是家 热饮三杯即是家
哦,天哪!

    山路难行日易斜,烟村霜树欲栖鸦。
    夜归不到应闲事,热饮三杯即是家。

    无意中读到白居易的这首《冬日平泉路晚归》,莫名其妙地就产生了要流泪的感觉。白居易,一个多么平和的名字。他的诗也和他的名字一样,追求的是平实自然、明白晓畅,据说他写完诗要拿来念给村头老婆婆听,只要老婆婆说听不明白,他就要修改,直到能听懂。
    他的诗歌成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完的,只从世人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就可以约略知道。关于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他的乐府古诗《琵琶行》、他的讽谕诗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我不想多说。我想说的是,他的诗歌里,充满了对“家”的渴望,或者说他的一生就是寻找“家”的历程。
    哪里是白居易的家呢?史料记载:“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历史总是这样明明白白、客观冷静,因为它只看重现象,而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喜欢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
    这也难怪,一个的栖身之家是容易找到的,而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则缥缈难寻。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历来为人称道:“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找不到亲情陪伴中度过的,或许从此他真的就没有家了。他在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的《琵琶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既然心中总是笼罩着漂泊的愁云,哪里还能找得到家?
    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中透露出的情感,似乎找到了家的感觉。不错,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他说“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佞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他在杭州也曾为百姓谋求利益,著名的西湖白堤就是他的杰作。但是,美丽的西子湖不是他的家,他这首《忆江南》,也不过是对美好家园的一种想象或者幻觉而已,他在那里做的更多的是三件事:饮酒,狎妓,研究佛法。如果那里真是他的精神家园,才华横溢的他怎么需要到这些东西里去寻求解脱呢?
    或许是年老志衰了吧,或许是对家园的寻找让他心力俱疲了吧,他终于发出了人生的感叹,“山路难行日易斜,烟村霜树欲栖鸦。夜归不到应闲事,热饮三杯即是家”,哪里是家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从什么地方找到一丝温暖,如果能有三杯热酒,何处不是家呢?他放弃了追寻,于是处处可以为家。
    我对此诗产生的伤感或许正因此而来:人在世上行走,是否颠沛流离、是否找到安身之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还在寻找理想中的乐土,是否怀里还揣着希冀——白居易找了一辈子家,最终以三杯热饮作为自己的归宿。他不再回忆“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的少年苦读,也忘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给他赢来的“长安虽米贵如珠,白居也易”的赞誉。
    “山路难行日易斜”,“热饮三杯即是家”,这字字辛酸的慨叹又岂止是他一个人的。
                                                     2008.1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晚霞
后一篇:蜜柚飘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