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写作指导纲要[1]

(2008-07-31 22:44:07)
标签:

写作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编者按]近期给几个孩子进行写作指导,借机将几年来作文教学中零散的教学资料加以整理,形成了一个写作教学系列材料。很不完备,但估计有些东西可以引发同仁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故不揣鄙陋,悬挂于此,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中学生写作指导纲要[1] 第一讲  作文寻源

哦,天哪!

一、作文是什么

活动:学生观察角上有一个黑点的白纸,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描述这张纸:

纵向——纸的历史

                  —— 实写                             变形过程(叙事)

横向——纸的种类            变形(说话训练)→描述   被掷情绪(抒情)

猜测这张纸的未来 ——虚写                               评论是非(议论)

一张白纸→揉搓成团→作掷人状→随地丢弃。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事件写一篇文章?“老师拿出一张白纸让我们说说想到了什么,我们说什么也没想到。老师把它搓成团,要用纸团砸我们,又没好意思,最后气急败坏地反它扔到了地上。我想纸是用木材做成的……”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作文就是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化语言表达出来的结果

二、现实生活的采集

  1、用多种感官感受生活

  写作是一种情智型劳动,既要有丰富的情感,又要有足够的智慧;写作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写作素材,也就是无米下锅。所以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不是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而是生活积累和思维的问题。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能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呢?一是注意观察,二是学会将生活变形——用多种感官参与写作,这是生活的丰富性和作文具体性的要求。

  1)人的感觉类型:眼、耳、鼻、舌、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各感官对应的感知内容:

  ①视觉:形状、色彩、明暗等

  ②听觉:声音

  ③嗅觉:气味

  ④味觉:味道

  ⑤触觉:硬度、温度、形状等

  (3)感觉的渗透和联通

  ①渗透:形状(视觉、触觉)、声音(听觉、视觉)

  ②联通:通感

  (4)学过的诗文中的感觉分析: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⑤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5)说话训练:描述上学路上的见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运用的感觉类型。

2、写作与联想流

1)联想流及其特性

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之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作文的呢?当一首音乐在你的耳边轻轻响起,你觉得身心放松,陶醉于那优美的旋律,于此同时,你的大脑不知不觉地浮现出许多形象:南疆的椰林,北国的冰雪,他乡的凤凰树,故乡的小溪……平时并没有认真去留心它们,此时思维却随着音乐的流淌,一点一点地把它们记起来,并且产生了一种让人心动的情绪,这就是联想。从理论上说,联想就是见到甲事物而想到乙事物。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甲和乙在性质上有某种类似性,如少年和花朵,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似联想”;一是甲和乙曾经密切相关,如赤壁和周瑜,这种联想我们叫它“相关联想”。人的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联想。当然,即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不同,不同的人联想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联想的“个性化”特征。

  联想以及我们联想的内容并不是像图片一样静止的,而是像电影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流淌,由此及彼,这就是联想的“流动性”特征,我把一连串的联想内容称为“联想流”。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当我说出以下事物时,请你注意你想到的事物,并把它记在纸上,然后把你由此而联想到的所有事物不停地写下来,这便是你的联想线索:“岩石”、“月光”、“狗和苍蝇”。这个实验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联想随时都在进行,它的出现或停止我们很少有意识去控制;二、我们有时注意到联想的内容,有时没有注意到,有时能够控制联想的内容,有时无法控制;三、不同的人产生的联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联想线索是不一样的。总结起来,就是联想的第三个特征“散漫性”。

2)说话训练:听歌曲《送别》,说说你想到的东西。

3)联想流在生活中的表现

联想的这些特征告诉我们: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人产生快乐的情绪,而有人无动于衷或产生不快的情绪;为什么有的人在做事时注意力能够集中,而有的人注意力不能集中;为什么在写作时有的人思路开阔而清晰,而有的人思路打不开并且混乱。

  知道了大脑的运行规律,我们就可以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联想的方向和内容,使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和灵活,更加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能把许多看似平淡的生活赋予不同的含义了。因为生活时刻在进行,文章就会源源不断。

  举个小例子吧。我们面前放着的一张纸,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很多联想:从纵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起源、发展,可以预测未来的纸张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想眼前的这张纸是由什么做成的,这些树或草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如何变成纸、如何辗转放在我的面前;这张纸被我用过以后,命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了档案馆还是进了废纸篓?将来它会流落到何方?……把这一组联想流整理起来不就是一篇关于纸的小杂感吗?再从横向展开,我们可以想到纸的类别和用途都有哪些,为什么同样的草或树造成了纸,命运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就是同一种纸张,落到不同人的手里,它们的价值不是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吗?书法家、美术家笔下的纸如果和野老村夫用过的纸走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慨?……当然我们的联想还可以走得更远,走到上下五千年,走到纵横几万里,走进微观,走向宏观。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确实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

  当然,写作的基础还是生活,如果只有聪明的头脑而没有丰富的生活,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足够多的,每天要接触那么多人和事,不可能没有东西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对这些人、物、事进行思考、整理。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有关注生活啊,我也有思考啊,可是许多东西就是散乱一团,写不成文章。那我要告诉你,你是没有从中提炼出主题,没有一个要表达的中心把你的生活领导起来。另外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想写文章,书是不能不读的。读书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而更重要的是书可以带着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形成清晰的联想流。我也经常遇到写不出来的时候,那就去翻书,去看别人写的东西,经常就会在这个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什么,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想作家们经常去体验生活,除了增加生活积累以外,思考才是更重要的目的吧——思考,就是形成联想流的过程。这就像做豆腐,一大锅豆浆烧好了,必须加入一些卤水,否则就成不了块块。很多朋友说,听了一句话或者看了一段文字,让我心里产生了触动,于是就产生了灵感。这话很有道理。那么,灵感在哪里?灵感就在生活中、在书本里、在我们经常思考的大脑里,只有主动观察生活、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经常得到它的青睐,所以柴可夫斯基说: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

  拿出你的纸笔吧,把你眼前的某个东西或经历的某件事写下来,然后由此展开联想,不停地把你想到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回头整理一下,那就是一篇文章。经常这样做,你的生活不会变少,只会变多,这是写作中的一个递增法则,车尔尼雪夫斯基叫它“职业性敏感”,说的就是联想的速度会随写作注意的强化而变快。

三、写作训练

    请以《路口》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