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人生[9]

(2008-06-25 23:32:12)
标签:

生活百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数字人生[9] 数字人生
茶余饭后:
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一个以前一起在另一所民校工作的哥们儿现在在北京工作,也还是民校,听说我到了北京,非要请假陪我玩一天。我把阿建留下了,没让他随团,毕竟和他一起讨论数字人生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在去香山的路上我问阿建:你出来这些天股票怎么办的?他笑着说:汶川大地震以后就被套牢了,不管它,当作遗产留给孙子用吧。我又问:心得是什么?他说:人性最可怕的弱点是贪。行情上涨的时候想,现在赚到九千,等赚到一万就撤出来,可能就在九千九的时候被套住;行情下跌的时候就想,等保住本钱就抛掉,可是到了够本那条线又想去赚点,然后再次被套住……所有炒股的人都希望自己抛出时股值是顶峰,而吃进时又希望刚好是抄底,甚至挖到地板以下——贪是一个天大的陷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能把人埋进去,平民百姓是这样,帝王将相也是这样。
    尽管到现在阿建还是没能把我拖进股票,也没能把我带进彩票,但是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却不谋而合。我曾苦苦追问:人生烦恼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最终的结论是“欲望”,不论是对金钱、地位的贪恋,还是对感情、知识的追求,最终的结局都是一个“苦”字。金钱、地位不必多言,感情上的沉溺常被称作“情天恨海”,学问上的学而不餍则必须以苦作舟。追求固然是人生的动力,可谁又知道人生的股值什么时候才达到最高点呢?这个问题钱钟书先生早在《围城》里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正因为不知道城里好还是城外好,所以人们才为了不同的人生数字而东撞西撞,形成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最终不过是从一个陷阱跳到另一个陷阱里罢了。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些消极,但对过分看重人生各种数字的人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相比起来,近日我们几个人一起讨论解除人生压力和烦恼的途径,结论可能就更难接受了。经过反复检讨,我们认为人生之所以如此纠缠不清,主要是因为我们承担的社会负荷太过沉重,特别是抚养后代的责任让我们失去了应有的人生乐趣。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假设,假如我们的后代不准备生孩子,那么他们的责任就要减少五成以上,既然将来只要能维持自己的生计,现在还有必要如此辛苦地通过学习来为将来奠定生存基础吗?如此,至少现在他们是轻松的。待他们成年以后,没有为后代积累的必要,当然也不会再为那些生没带来、死不带去的数字而拼命,如此,他们基本上一生都不会被那些人生数字所困扰。
    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阿刚也在,他更简明地对人生进行了解析。他说:人生有两大需要,一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抚养下一代的需要,自身发展是首位的,现在我们已经把前一个需要从属于后一个需要,所以对眼前的生活总是不满意而又无可奈何。我也在哪本书里读到过类似的内容,大意是任何人都有休闲的需要,没有休闲的生活会让人感到厌倦。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一眼看过去是望不到头的黑压压的劳作,谁还有勇气把日子捱下去?现在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在即将完成学业的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真的只是一时冲动吗?我想那无边无际的生之苦难才是他们绝望的深层心理吧。
    生活只是为了等待被剥夺得越来越少的周末和节假日,这话说起来实在好笑。但是我们却笑不起来,因为认真考量起来,阿建的赎身计划或者说对数字的迷恋,正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罢,办个自己说了算的学校也罢,还不就是想解放自己、解放下一代?生活的重轭已经牢牢地嵌入了我们的脖颈,我们已经失去了只为自己生活的机会,再想给生命放个假、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在当今社会唯一的出路就是拥有维持生活和抚养下一代的资本,要想尽快打通这条出路,只有在七个数字和红线蓝线中折腾。我认为这就是数字人生的本质,不知阿建他们是否同意。
    说到这里,我就该收摊子了。但是当时阿露说:我现在还没有勇气让我的孩子将来不要孩子。阿汤说:人类进步从我做起,阿孔,你做得到吗?阿孔结婚不久,正计划要孩子,听到阿汤发问,呵呵地笑着说:这,这,这恐怕不行……当然不行,如果真的这样,人类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还谈什么进步呢!
    是唦,人生就是一个怪圈,即使知道那是个迷宫,也还是要走进去,把自己搞糊涂的。所以,现在停止讨论那些空洞的理论,还是老老实实地来研究数字,看看谁最先找到走出迷宫的捷径。阿建笑眯眯地在纸上画着一组组怪异的数字,伸头过去一看,才知道是今年高考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完)    2008.6.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数字人生[8]
后一篇:作别厦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