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
茶余饭后:http://blog.sina.com.cn/houcheng
我是个懒人,最突出的表现是不爱喝茶,什么样的好茶都无所谓,因为怕洗杯洗盏,麻烦。可是在厦门生活了三年,竟渐渐喜欢上了最麻烦的喝茶方式——功夫茶。功夫茶可不是武林里的什么丹什么丸,喝了不会长功夫,相反,要喝它是要花功夫的,而且是不小的功夫,所以本地人请人喝茶不叫喝茶,叫泡茶;这个泡也不仅仅是用水来沏茶,还有沉浸在茶里的意思,大概和泡吧泡什么的意思更接近吧,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第一次看见泡开的铁观音,大失所望,因为那竟是长得很成熟的一片一片树叶,而且上面还有加工或者虫蛀留下的小窟窿。这就是声名远播的铁观音?我的家乡,茶叶全不是这样的,那讲究的是个嫩字,越早采下的茶芽越珍贵,所以有明前茶、雨前茶等档次上的差别。最不济的茶叶,泡开也还是芽,直直地站在水里。像这么大的树叶,还能叫茶叶,还要几百上千元一斤,真是匪夷所思。查过一些关于闽茶的一些资料,竟然是那样的辉煌和繁复,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吃过晚饭,朋友吆喝:走,泡茶去!于是亲见了泡茶的过程。几个人坐定,先拿出烟来点上,慢慢地聊着。那边主人用随手烧烧水,小小的随手烧最多能装两三茶杯水吧,不要两分钟便烧好一壶。把茶盘上的茶杯和泡杯放正,一路用开水冲过去,这好理解,茶杯不是专用的,开水消毒是为了卫生。然后把几个和喝白酒的酒杯差不多大小的茶杯用夹子夹进泡杯里,再冲进开水,同时用夹子一个一个地快速旋转,因为不明白为什么刷过的杯子还要这样,就问,朋友说这叫暖杯,把茶杯和泡杯都加热,这样茶的味道才好。看到这里,想起张晓风的一篇散文,题目叫《一句好话》,其中有个侍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这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高贵,更是温暖。我不知道热杯喝茶味道更香这一奥妙是什么人发现的,至少可以看出斟茶人对喝茶人体贴入微的态度和情感,在人与人相处中,有这么一份情怀,也算得上不易了吧。
一包茶叶放进盖碗一样的泡杯里,加不了多少水就涨满了。但是别急着喝,这才是洗茶。家乡的茶据说都是小姑娘用纤巧的小手一芽一芽采摘下来的,那应该是很纯净的,所以虽有洗茶之说,却并没有人真的那么认真去洗,平时撮一些茶丢进大杯,用八九十度的水冲下去,过几分钟,绿色渐渐变浓,就可以喝了。不知这壮大的闽茶是何人所采,当然是要洗洗的,去去浊气嘛。洗茶的水并不就倒掉,而是依次注入茶杯,再次洗杯,这是让杯子先沾上茶味儿,后面的茶味儿才浓郁。
从第二泡开始,功夫茶终于可以喝了。不过用喝这个词有点大了,因为那小小的杯子不过装了几大滴茶水,充其量啜进嘴里恐怕也就找不到了。不过这正是功夫茶的妙处。茶汤很酽,入口味道很重,像一颗茶做的圆润的糖粒,被口水再溶解开来,那茶香就在唇齿间像云雾般萦绕弥漫。
喝了几次功夫茶,再回到家乡喝茶,就觉得淡得跟白开水一样。家乡的朋友说:坏了,这人在外把嘴喝刁了,云雾茶龙井茶都不上口了!我心里窃笑,其实我也不过就是喝了那么几次,没那么多时间泡功夫茶,哪里有这么严重,摆摆谱儿罢了。不过有时候摆摆谱儿,感觉真的不错,只要你拿足了架子,别人不知你有多深多浅,说什么都行——这是我从功夫茶里喝出来的真味儿。但是,我希望这不是生活的真味儿,茶嘛,小玩意儿,怎么折腾都出不了大格,生活还是要靠真功夫的,如果啥事儿都这么摆谱来摆谱去的,那就不厚道了。
有人可能真从生活里品出味儿来了,那架式比俺就大多啦,干嘛都是专家,都是学者,叫人不能服!我把自己对功夫茶这点粗浅的东西写出来以后,恐怕就没人对我的茶经茶道感兴趣了,算是向朋友们交个底,以后别听我瞎忽悠。不过已经答应朋友将来给他们展示一下功夫茶的,还得练练,要不玩露了就太丢份子啦!
2008.5.20
加载中,请稍候......